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師父:那些我在課堂外學會的本事》創業竅門


「人生規劃」必須先於「事業規畫」 


《師父 THE KNACK》是一本關於「創業竅門」的書,然而一如我在課堂上常說一句話「成功的投資,是成功的人生之延伸」,我認為成功的事業也是成功的人生之延伸。每每看這些有智慧的人談論自己的專業(例如投資或創業)時,就覺得他們好像在描述他們的人生觀;而當他們很認真在探討人生時,我又覺得他們好像在談論他們的專業。所以這本書不只寫給對創業或經營事業有興趣的人,而是寫給每一個人;任何人都該以面對一個新創事業般的認真態度,來經營自己的人生! 


說到創業,第一件事就是要清楚地描繪自己的內在動機。之所以特別強調「內在」動機,是因為幾乎所有創業的人都有一個共通的外在動機─賺錢。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成功」的定義,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錢只是為了達到這些終極目標的工具,而創業只是你通往終極目標途中的其中一步。 




我要你描繪的創業動機,通常是很「情緒性」的東西,有人是想消除恐懼、尋求認同,有人是追求獨立、享受自由,有人是想發揮天賦、創造意義。當你在描繪創業的真正目標時,要特別注意那些「沒辦法靠事業來達成的目標」、「對事業有所妨礙的目標」,以及「從你要做的事業來看,根本不切實際的目標」。 


當你釐清了想創業的真正動機之後,有時候你會發現創業達不到你想要的目標,或者會妨礙你達到目標;你應該先擺脫錯誤的動機(如報復)再著手創業,甚至你根本就不應該創業。瞭解真正的目標之後,也才有辦法在事業面臨重大抉擇時 ─ 例如要不要擴大規模 ─ 做出明智的決定。誠如管理大師杜拉克所說的:「做對的事,比把事情做對重要。人生規劃必須先於事業規畫。 


以我自己為例,大多數人創業的目的都是為了追求經濟目標,而我卻認為創業的最大好處並不是財富,而是自由 ─ 選擇來往的人的自由、支配時間的自由、選擇工作方式的自由、從是熱愛工作的自由。這也是我創業的內在動機:追求獨立與自主、享受自由與樂趣。誠如德國投機家安德烈‧科斯托蘭尼說他這輩子最大的成就,就是不用被別人管,也不用管別人。 


所以如果創業過程中遇到可以擴大規模、賺更多錢的機會,我便會問自己:創業的目的是什麼?繼續跨大規模或賺更多錢能不能讓我更獨立、更自主,享受更多自由與更多樂趣?或者反而會妨礙我追求這些的目標?如此當我對重大選擇時,便能做出較正確、較不會後悔的決定。



永遠記得:「毛利率」很重要! 




當你了解自己的創業動機與目標之後、開始著手創業時,請你永遠要記得:「毛利率很重要!」毛利就是營業收入,減去你生產產品或服務的直接成本(會計上稱為『銷貨成本』),例如你花9元去製造或購買商品,然後以10元賣出,毛利就是1元,或說毛利率等於10%。毛利必須用來支付你創業的間接成本(例如房租、水電),剩下的才是你的淨利(真正的盈餘)。 


在創業初期通常很難有淨利產生,你要在意的是讓你的事業「活下來」,也就是讓你的毛利足以支付你所有的帳單。如果你的毛利率是10%,而一個月需要支付5萬元的各種費用,那你一個月的營業額就要賣到50萬;如果營業額未達50萬,你就要拿出你的創業資本中的現金來支付,但是資本有限,你這是在吃老本,如果營業額一直沒起色你的事業就只有倒閉一途。 


如果對所有的事業來說,有一個最重要的數字的話,那一定就是「毛利」或「毛利率」了!它決定了你事業的其他項目:你需要準備的「創業資本」、你需要達到的「銷貨量或營業額」、你所能支付的「間接費用」,還有你所擁有的「時間」(來測試這個事業是否可行)。毛利率越高,支應費用所需的營業額就愈小,而你的資本也就能夠撐得愈久。對一個新創事業而言,時間就是生存的關鍵。 


你必須先設定毛利率,再非常「現實」地預估每月的營業額,以及營業額的成長速度。預估營業額請務必要盡量悲觀,以免落入『過度自信』的偏誤,最好把你預估的月營業額除以22個工作天,甚至是176個工作時數,看看你是否真的可能平均每一天或每一小時賣出這麼多產品或服務。把預估的營業額乘以設定的毛利率,你就能算出每個月的毛利,再減去你每月要支付的各項費用之後,就會產生每月的「赤字」(相信我,一開始都是赤字的);而你需要準備的創業資本,理論上就是你的最大現金赤字,但實際上你至少要準備這個數字的1.5倍以上。 



小心「業務員心態」 




實際創業時,創業者最容易掉入的第一個陷阱便是「業務員心態」。業務員只關心業績與營業額,從來不重視毛利,因為毛利是老闆的事。然而就連老闆也常常為了衝高營業額而降低售價,去販賣低毛利的產品和服務,或者接一些低毛利的業務。許多創業者只要看到營業額每月、每天、每小時都在增加就感到安心,卻從來不問「利潤」,這就是業務員心態。 


擁有業務員心態的創業者,常常在盤算著「如果我把收費降低一點,我們的營收可以增加多少?」,事實上他們搞錯了,他應該問「如果把收費提高一點,營收會減少多少?」答案常常是營收不但沒減少反而會增加。毛利和淨利遠比營業額重要。高毛利的生意意味著你所需的營業額較少,這樣會讓你有較低的運費、人事成本、租金、水電等間接費用。 


營業額愈高表示你的各項成本也會更高,但你的毛利率愈低就愈無法支付這些成本,簡單說你賣得愈多,赤字就愈高、創業資本耗盡的速度就愈快、距離關門大吉的日子就愈近了。低毛利的事業等同於在浪費時間做白工,並加速自己的滅亡。你應該把時間花費再開發高毛利的客戶,至於低毛利的客戶讓他自己來找你,以便談到好價位,不要花費額外的成本去經營低毛利的客戶。 


我在文章開頭說過,我們都該以面對一個新創事業般的認真態度,來經營自己的人生,同樣地我們不只在創業上需要小心業務員心態,它甚至會入侵到我們的生活、工作與人生規劃當中。 


例如,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做著低毛利的事情,例如花更多的時間工作,以賺取更多的薪水(等同於事業上的營業額),但由於超時工作讓他增加許多間接成本,例如健康、情緒、家庭關係和人際關係的惡化,還有為了舒緩工作壓力所從事的更多消費與娛樂,更重要的是喪失了有意義的生活與幸福的人生。 


當你身為一個求職者時,千萬不要因為急著想賺錢或對失業的恐懼,而去做「低毛利的工作」,也就是薪水低、工時長、耗損心力、破壞人際關係的工作。如同低毛利的產品或服務會讓你的公司支付不起間接費用而倒閉,低毛利的工作會讓你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健康和人際關係,去發展個人品牌、充實的生活,與有意義的人生,最終你的人生也會走上破產一途。 



千萬要避開「產能陷阱」 





即使沒有學過上述毛利率與業務員心態的觀念,有經驗的生意人大多也都知道折扣不能做太多,否則會有嚴重的後果,而打折出售就是我所說的低毛利的生意。然而有一種打折形式,是連有經驗的生意人也會淪為受害者的,那就是「產能陷阱」。 



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從A到A+的社會》非營利組織 の 四大特性


《從A到A+的社會》是作者柯林斯針對前作《從A到A+》的一篇補述,原本柯林斯想把它放在再版的《從A到A+》裡面,但考慮到要已經看過《從A到A+》的讀者再買一本,實在沒道理,所以便另外出了這本《從A到A+的社會》。因為是屬於補充的性質,所以寫作的方式是預設讀者已經看過《從A到A+》了,如果你還沒看過《從A到A+》,建議您先從《從A到A+》看起,會更清楚整個來龍去脈。


如果你沒有那麼多時間,沒關係,單點《從A到A+的社會》也很不錯,因為它只有薄薄125頁而且空白處很多,一下子就可以讀完,內容對於非營利事業和非營利組織的一些特性有精闢的分析,相信對已經在從事非營利事業或有興趣的朋友,會有很大的啟發。



2006年天下文化有出版一本《志工企業家》,描述了許多非營利組織,他們以類似營利企業的經營手法,對提升人類社會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力,這些非營利組織的規模之大、影響力之深遠,比起營利企業都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正由於我們常常把非營利組織和營利企業相比較,所以常造成非營利組織的誤解,認為非營利組織要達成其使命、發揮其影響力,就必須往企業經營的模式前進,且越像企業會越好。柯林斯在書中便清楚地點出了上述迷思的關鍵在於,非營利組織要模仿、學習的對象不應該是「企業」,而是「卓越的企業」。


換句話說,像不像企業不是重點,卓不卓越才是關鍵。事實上,一個「優秀」的營利企業,和一個「卓越」的營利企業間的差異,是大於一個「卓越」的非營利組織,和一個「卓越」的營利企業間的差異的。所以雖然《從A到A+》的研究對象是營利企業,但柯林斯認為其研究成果一樣可以應用在非營利組織上面。


然而,非營利事業和營利企業還是有一些相異之處,所以非營利事業在應用《從A到A+》的研究結果時,必須做一些修正與補充,這也就是這本《從A到A+的社會》的主要內容。


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看過《從A到A+》,一些專有名詞的意義可能無法馬上理解,所以我打算只跟大家分享書中所談到,非營利事業異於營利企業的一些特性。至於到時候您看書時不甚了解的名詞,如「第五級領導」、「刺蝟原則」、「飛輪效應」、「史托克戴爾弔詭」…等,就請您自己去翻翻《從A到A+》囉!



非營利組織的第一個特性,在於缺乏量化的指標來衡量其成功。

在企業界,錢是投入(資源)也是產出(衡量績效的指標),而在非營利部門,錢只是投入,而非產出。如果説衡量企業績效的標準是「每投入一塊資金能賺回多少錢」,則衡量非營利部門績效的標準就應該是「每投入一定的資源能多有效地達成使命並產生影響力」。


然而,許多非營利組織會把投入和產出搞混、把衡量績效標準搞錯,例如衡量一個學校績效的標準不在於招生人數,而在於學生的學習成效衡量一個警局績效的標準不在於逮捕人數,而在於犯罪率的降低,其中的關鍵在於,非營利事業的產出必須與組織的使命有緊密的關聯。績效標準界定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組織的策略,進而影響成果。然而一旦界定出正確的衡量指標,不論是否可以量化,都要找到一個方式評估成果,並以嚴謹的態度追蹤進度,才能確定組織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非營利組織的第二個特性,在於其經濟來源與一般企業不同。

前面談過,企業的投入和產出通常都以錢來做指標,因此要發展組織核心業務時,要考慮的三個重點(也就是刺蝟原則)在於:


一、你們對什麼抱有高度熱情?
二、你們哪些方面能達到世界頂尖水準?
三、能不能賺到錢?(兼顧投入和產出)

非營利組織的投入和產出往往不一樣,所以考慮發展組織核心業務時,除了「熱情」和「擅長」兩個重點外,第三個重點是核心業務是否能同時帶來資源(投入)和績效(產出)


我曾經擔任新北市政府社會局遊民中途之家的主任兼社工督導,根據我的經驗,大多數服務遊民的非營利機構,其核心業務都是向政府申請補助,來改善遊民無家可歸的問題。但其實遊民之所以無家可歸,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和自己、家庭、社區都斷絕了關係,所要想要幫助遊民,應該把重點放在加強遊民和自己、家庭、及社區的關係。而如果只是向政府申請補助雖然能增加資源投入,卻無助於增加績效產出。


相對的,如果他們將核心業務的重點,改放在每年捐款並認同他們使命的捐款人身上,且積極讓志工及捐款人與遊民間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增加資源的投入,也有助於增加績效的產出。



非營利組織的第三個特性,在於人才的任用較一般企業困難。

在《從A到A+》一書中,能從優秀到卓越的企業非常重視人才的選用,先找對人加入、並讓不適任的人退出,是成為卓越組織的第一步。而擁有適當的人才在非營利組織中,卻比在企業中顯得更重要,因為在非營利組織中,人才往往能建立名聲而吸引資金投入,但單靠金錢永遠無法吸引到適當的人才。


在企業中,只要領導者夠堅定,不論招攬人才或開除不適任者都不會太困難,但在非營利組織中,往往無法提供豐厚報酬來吸引人才,且面對終身職人員或不取分文的志工,要開除不適任者更是難上加難。這時候除了實施嚴格的任用機制外,建立有紀律的文化便顯得格外重要,一旦有紀律的組織文化形成後,不適任者會發現自己在組織中格格不入,於是便會自動求去。


其實這是一個良性循環,一開始找對人,便有助於在組織中形成有紀律的文化,擁有有紀律的文化,又有助於組織成員的去蕪存菁。雖然這種「找對人」的歷程,在非營利組織中比在企業中要花費更多時間,需要更多的耐心與堅持,但非營利組織在尋找人才方面也有其優點,其中一個優點是,篩選成員的過程愈嚴格,該職務就愈有吸引力;另一個優點是,要激發人才的熱情與奉獻,往往只需要單純、有意義的使命即可,相信曾經用心投入非營利事業的朋友,對這兩點都有深刻的體悟。



非營利組織的最後一個特性,是容易因為「心存善意」的文化,而比一般企業更無法面對殘酷的現實,因而終日抱怨大環境的阻礙,只會等待制度的改善,而不願去突破困難。

因此非營利組織更需要有《從A到A+》中強調的「有理性的樂觀」,一方面抱持信心,相信終有排除萬難、達成使命的一天,另一方保持紀律,面對殘酷的現實。卓越的組織絕對不是時勢造英雄,而是有意識的選擇和展現紀律的結果。


當然從一開始柯林斯就強調,只要是卓越的組織,不論是營利或非營利,其相同之處是多於相異之處的,所以非營利組織想要「從優秀到卓越」,除了要特別注意上述特性之外,也必須和企業一樣遵守「有紀律的員工」→「有紀律的思考」→「有紀律的行動」的過程,當然,這也是成為一個「從優秀到卓越的個人」所不能少的!


相關文章推薦:


臺灣理財教育 の 發展背景 & 私人研究

《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論 結構性VS.非結構性
北市教局接管萬華社大》崩盤總是從修正開始
《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論員工的抱怨
社區大學的辦學理念
社大十年,只創造越來越多的猴子!?
誰才是我的菜?


相關授課影片推薦: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亨利‧梭羅《公民,不服從! / 沒有原則的生活》


公民不服從

十九世紀的美國文人亨利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以《湖濱散記》的隱居生活和隱士形象聞名於世,卻同時也是「社會運動」的重量級代表人物。馬丁路德金恩、甘地等人都深受他的影響。梭羅因為拒絕繳稅而被捕入獄,坐過一夜牢,寫下〈公民不服從〉,對於拿錢不辦事或拿錢辦壞事的白目無能政府,發表他獨特的觀點,並實施他獨樹一格的「不服從」運動。

如果你認為繳稅是國民應盡的義務,梭羅不繳稅而被捕也只是「剛好」而已,那這本書會讓你有機會去質疑:你甘願謹守著政府強加給你的遊戲規則到底合不合理?我們繳稅是為了能過更好的生活,但如果達不到,我們還要繳稅嗎?如果我們的錢都拿去蓋蚊子館、圖利財團或股市護盤,你還要繼續服從嗎?


關於愛國主義 & 良好公民

前一陣子 (本文寫於2012.12.11),清華大學學生陳為廷在立法院上,表達對現行教育制度與教育部長的不滿,卻遭媒體惡意扭曲與模糊焦點,指稱陳同學沒有禮貌。這個事件讓我不禁思考,到底誰才愛國?怎麼樣才稱得上是一位好國民?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單刃毒劍》中說:「除非外族入侵帶來的主權領土危機,否則的話,我從不認為『愛國主義』是個崇高的字眼。在和平時期,聚集在愛國主義大旗下的,不是卑鄙的政客,就是顛三倒四的瘋子。

有人雖然不贊成政府的操守與作為,但仍投以愚忠與援助,無疑是最死忠的支持者,只是這批人往往也是改革最大的阻礙一般人不太會譴責這些所謂「愛國」的舉動,但卻很容易責備高尚的行為,把拯救世人的基督釘上十字架、把挑戰窠臼的哥白尼跟馬丁路德逐出教會、把爭取獨立的華盛頓和富蘭克林叫作叛亂份子,或者把關心教育的大學生說成沒有禮貌

像是國軍、義勇軍、獄卒、警員、地方自衛隊等許多冒著生命危險為國家服務的人,都命如草芥,被當成機器人。他們往往不得自主或訴諸良知,只能把自己當成木頭、泥巴、石塊,或魁儡般任人擺布。這些人就如稻草人或一杯土,無法搏得尊重,被當成畜牲,卻是公認的好國民。

其他像是議員、政客、律師、大官、吃公家飯的人,只管打如意算盤,毫無道德判斷力可言,殊不知可能在無意中就把魔鬼當作上帝來侍奉。

極少數的英雄、愛國者、烈士、改革家與志士仁人憑著良心為國家服務,卻因為反對國家大部份的政策,所以經常樹敵。有智慧的人不會背著良心,甘做魁儡或替錯誤的政府護航。

很弔詭的是,一味愚忠服從的人民與公僕,或打著愛國主義口號的政客,大多既不愛國也非好公民;真正憑著良心發言、本著良知做事、積極推動改革的人,如清大陳為廷同學,卻被認為是異端分子,既不守法又沒禮貌沒想到大家竟把全心全意為同胞奉獻的人當作是無用的自私鬼,把好行小惠的叫恩公或善人。

馬丁路德金恩說:「我確信,不與邪惡合作是一種道義,跟與良善合作是一樣的意思。沒有什麼比『公民不服從』這個想法更有力、更熱情。」我則要說,沒有什麼比「公民不服從」這個想法更正義、更愛國!


關於選舉&民主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樂在工作》找到工作的意義


無庸置疑地,工作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大的一部分。我說的「工作」不只是一般稱為「職業」的支薪工作,也包括志願服務、家庭事務…等無償工作,而工作的目的絕不是為了生存而已,是要把個人的生活賦予意義,把一己的生命賦予光采


「工作」或許可視為社會對個人的要求,但「樂在工作」則絕對是個人對自己的要求,一位樂在工作的人不但對得起社會,也對得起自己。反之,工作不快樂對個人和社會而言都必須付出極大的成本,對個人而言,生活品質的降低、生涯規劃的扭曲、健康的損耗、家庭關係的犧牲…等,對社會而言,生產力的降低、犯罪率的增加、資源的浪費…等,這些都是影響我們擁有優質人生的重要因素。

至於工作的樂趣到底在哪裡呢?這個問題很多人一開始就搞錯了方向。有人説他之所以喜歡某個工作是因為它的待遇很好、形象光鮮亮麗或性質穩定,但這些都不是工作的樂趣所在,因為它們都只是工作的結果,而非工作的本質。

工作的樂趣應該存在於過程之中,在工作中能充分發揮你的天份與潛能,使得這個社會能夠變得更好一點點,那份全力以赴之後的成就感,就是樂趣之所在,至於財富、尊敬、幸福,都是樂在工作的副產品,只要你樂在工作,它們就會隨之而來



就像作者把每天的生活比喻成作攀爬一座高峰;偶爾遙望一眼峰頂,讓你更堅定目標;但每一處旅程,也自有不同的好山好水等著你來欣賞;慢慢地爬,穩健地爬,享受每一刻行經的時光;在到達峰頂、往下俯瞰的剎那,將是整個旅程的最高潮;成功不是終點,而是這段遍歷好景的旅程。

誠如《成功長青》一書中的研究結果顯示,長期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夠「成功長青」,是因為它們都找到了工作的意義,他們確信做某件事能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而且他們總是全力以赴、熱愛自己的工作、彷彿擁有一個使命必須要去完成。

所以樂在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必須擁有夢想,夢想可以激發熱情,熱情可以使你發揮潛能。夢想並非人人都有,那些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只要享受、不要付出的不叫夢想,真正的夢想連結到你所關心的人、事、物,那是要特地花時間去構築的。然而夢想不是白日夢,需要化為目標與計畫,才有實現的一天。

設定目標是個陳腔濫調,所以很多人不會真的去做,而我要說的是,嘗試著設定目標可能花不了你一天的時間,但如果你不嘗試,卻會浪費掉你一生的時間。沒有目標,工作會變成牢獄,你則成為機器;沒有目標,一切辛苦都得不到代價,工作和生活都失去意義

有了目標和計畫,你知道要往哪個方向走、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也知道自己的進度如何,你不再忙得像無頭蒼蠅,因為你知道你之所以現在在做這件事,是因為要達成某個目標。所以現在就開始構築你的夢想、設定你的目標吧!並且確定自己每天至少完成一件事,讓你更接近你的夢想一步,就像我現在在打這篇網誌一樣,你也可以辦得到!



一旦有了夢想、目標與計畫,接下來的事就是全力以赴!但誠如杜拉克所言:「做對的事比把事情做對重要」,如果你選擇了錯誤的工作,再怎麼全力以赴也達不到目標。選擇怎麼樣的工作才是對的呢?要選擇符合你的天賦,能將你的潛能發揮的淋漓盡致的工作。有些人為了追求穩定、安全感,而放棄了挑戰自我、學習成長、自我實現的機會,這是非常可惜的,更是不道德的,因為你擁有某種天賦,確不將它發揮到極致,這對社會而言是一種損失、一種浪費

況且因為追求穩定而去做自己沒有熱情、無法發揮天賦及潛力的工作,將會導致更多的不穩定,妳開始不快樂,健康亮起紅燈,喜歡抱怨,家人和朋友關係破裂,而且你早已習慣不需競爭的環境,於是你不再學習成長,導致自信心喪失,一旦失去這份工作,你就失去一切。換句話說,你原本是要追求穩定,但做的卻是風險最大的事

相反的,做你喜歡、能發揮潛力的工作,即使是一份不穩定的工作,但終究能帶來穩定,你充滿熱情、全力以赴,發揮創意、生產力提高,且由於身在充滿競爭的環境,你必須不斷鑽研與這份工作相關的知識技能,而這正是你最愛做的事,你永遠不會累!

假如有一天你失去這份工作,你會有自信你在這個領域的實力超群,不怕找不到新工作,這份自信與實力比什麼都穩定!以消極態度面對工作,永遠比全力以赴更費心力,而且前者更會傷害你的自尊心,因為在內心深處,你始終知道自己沒有把潛能發揮出來。



如果你還是個學生,沒有真正體會過生活的經濟壓力,那更好,因為你敢冒險。長大成人讓許多人決定少冒險,但我前面說過了,其實不冒險才是最危險的作法。絕大多數的人(包括我)多少會害怕改變,即使是代表進步的改變亦然,因為改變多少含有冒險的成分,而我們總以為冒險是不好的事。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一書中,老鼠和人類的不同在於,老鼠發現乳酪不見了,就會到別的地方去找,而人類只會呆在原地。有時候我們為了追求穩定所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或許我們該理性地想想,如果沒有感到「恐懼」的話,我會怎麼做?答案通常很明白,只是我們不肯冒險。永遠要記住,真正的危險是不冒任何危險。


想要樂在工作、擁有優質人生,就從現在開始行動吧!也許看看此書可以幫助你檢視目前的工作與生活是不是你要的,幫助你有勇氣追求自己的夢想!


相關文章推薦:
《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論 結構性VS.非結構性
勇於冒險
穩定其實不穩定
《不用再上班了》高寶
《沒有名片,你是誰》麥格羅希爾
一切從停止當個工作狂開始
能把學習當工作的人,少之又少
《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論員工的抱怨
《打造自己的成功》讚美是一種控制
《沒有名片,你是誰》「我/我們」哲學
《把自己賣出去!》人微言輕力量大
閱讀治療師:周舜欽 接受台師大學術訪談 Q & A
《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論 結構性VS.非結構性
《找出勝算的技術》經濟參與者的 4 種類型 & 《川普清崎點石成金》創業家 5 大特質
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心理社會發展論
但願我18歲就懂的成功學》高學歷泡沫 & 學貸泡沫
《贏在終點》三缺人才成功法則



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川普清崎讓你賺大錢》為何要有錢&如何變有錢?


這本書雖然中文名稱叫《川普、清崎讓你賺大錢》,但其實英文書名是「為什麼我們要你變有錢」(WHY WE WANT YOU TO BE RICH)。會出現這樣的譯名其實並不奇怪,因為在台灣,書要賣的好,一定得掛上「成功」、「致富」、「賺大錢」...等字眼。


例如暢銷書《與成功有約》就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它的英文原名應該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如果直接翻譯的話,我想銷售量可能會減少很多吧。言歸正傳,看書時我習慣先看看英文書名,因為這可以使我更快了解書的內容大致在講什麼。以本書為例,想知道如何賺大錢的具體作法的人,可能要失望了...

我自己將本書的內容分為兩大重點,其中一個為「為什麼我們必須要有錢」,另一個是「怎樣才能變有錢」。


一、為什麼我們必須要有錢?

本書提出美國目前面臨的財務問題,我認為和每個人最密切相關的就是貧富差距越來越懸殊,以及社會福利方案(包括退休金制度)與健保制度即將破產。其實川普和清崎提到的種種問題,可說是大前研一《M型社會》的美國版,亦即中產階級消失,由10%的富人握有90%的財富,而90%的窮人握有10%的財富。

然而,90%的窮人雖然感到經濟的壓力,以及對未來的恐懼,卻依然照著過去的方式過生活,只會抱著「不勞而獲」的心態,等待國家、政府的保護。這是因為學校教育總是「以過去的方法,教現在的知識,卻要我們面對未來」所造成的。

例如,在過去工業時代,人口持續成長,生產人口多於依賴人口,以生產人口來支付高齡依賴人口的退休金制度,是可以施行下去的,但在少子化加上高齡化的趨勢下,退休金制度的崩盤卻是指日可待。加上全球化經濟時代的來臨,國家政府的影響力已經是越來越小了,很多事不是政府可以決定的,例如石油價錢,更不說一些為了贏得選票的政策了…

政府掌控一切、大組織照顧你一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個人的力量崛起,下剋上的時代已經來臨,要解決貧窮的問題絕對不可能靠政府,下定決心,拋開「不勞而獲」的心態,靠自己吧!變成有錢人,這樣你就能幫忙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


二、怎樣才能變有錢?

就本書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於培養理財智商(financial intelligence)在知識經濟時代中有個特性,如果你沒有知識,不但賺不到錢,原本有的錢還會被騙光。

例如你如果不想花時間研究理財知識,那麼你就只能把錢存在銀行中,等待通貨膨脹把你的錢吃掉,或者聽信「專業投資經理人」的建議,努力工作→儲蓄→還清債務→長期投資、分散投資,聽起來很安全,其實很危險。

首先你完全沒有掌控權,其次,還沒賺到錢就被抽了一大堆費用,換句話說你提供100%的資金、承擔100%的風險,卻只得到獲利的20%,對方呢,提供0%的資金、承擔0%的風險,卻能得到獲利的80%。

    所以囉,如果你不曉得如何處理你的錢,就會吸引上百萬個確實知道怎麼處理你的錢的人─拿走它什麼事都能聽專家的,只有理財要靠自己。我不否認學校可以教我們很多東西,但說到培養理財智商,我確信,你得靠自己,至於要如何教育自己,我認為閱讀是很好的開始。


(一)不要為錢工作,要讓錢替你工作

在清崎的「富爸爸」系列叢書中常提到的「現金流象限」劃分出四種人:

E:受雇者
S:小公司老闆、專業人員
B:大企業所有人
I:投資者

   
雖然清崎口口聲聲說每一個象限都有人賺大錢,你應該思考自己適合哪一塊。不過如果你選擇的是E或S,很容易陷入又窮又忙「窮忙族」惡性循環中,或是有錢卻忙到沒時間花的「富忙族」,因為你在為錢工作,只有當你工作的時候才會有收入,沒有工作的時候就沒有收入。

相對地如果你選擇當個B或I,妳就有機會成為有錢又有閒的「富閒族」,因為你讓錢替你工作,你沒有在工作的時候,錢還是會自動跑進你的口袋。所以隨著年齡的推進,增加你的被動收入,是變有錢的關鍵之一。

    可惜的是學校教育一直停留在工業時代需要大量雇員的教育需求層面,以提供成為E或S所需的知識、心態和技能為主,而分配太少資源給成為B或I所需要的知識、心態和技能,所以從學校畢業的人不但不具備成為B或I應有的能力,甚至不知道或從不考慮往這兩個象限發展。也許清崎說「找到自己適合的象限」是正確的,但我想前提是你必須知道你擁有哪些選擇。


(二)投資更多時間,而非更多錢

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也許也曾發生在你我身上,關於投資或消費這件花錢的事,我們花的錢和時間似乎不成比例。

例如ㄧ個每個月薪水3萬元的人,當他決定花9萬元去買一個名牌包包、花30萬投資股票或者簽下每年8萬須繳20年的保單時,考慮的時間竟然只有幾分鐘而已。如果你花了30個工作天才賺到3萬元,當你要花掉3萬元時,難道不需要花30個工作天來好好研究這筆支出所相關的知識嗎?

川普和清崎告訴我們,投資想要得到更多獲利的方法,不是投資更多的錢,而是投資更多的時間,當你花越多時間去研究你的投資標的、相關的稅法、利率、投資心理...等知識,妳的獲利自然就會增加,否則投資再多的錢,也只會讓你虧損更多。

然而投資時間不是在投資金錢之前才需要做的事,而是平日就需要下的苦工,下次當你要花一筆大錢時,先想想平日是否投資了足夠的時間在這筆支出背後的知識上。


(三)掌握控制權
   
一本出版多年、仍在許多書店銷售排行榜名列前矛的暢銷書《有錢人想得和你不一樣》中說到,有錢人認為「我掌握人生」;窮人認為「人生發生在我身上」所以你可以發現,會花大錢買彩券的,幾乎都是窮人,因為他們相信運氣,而不相信自己可以掌控人生。

有人說投資的風險很大,所以要分散投資,投資的風險之所以大,那是因為你不瞭解自己在做什麼。巴菲特說:「分散投資是保護大家避免受到無知波及,如果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分散投資就沒有意義。」巴菲特並沒有分散投資,因為他投資自己可以掌控的東西─他買下整個企業。

以上都說明投資時擁有控制權的重要,川普和清崎都以投資房地產為主,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他們擁有最大控制權的投資,擁有控制權讓他們可以發揮創意,主動尋找獲利,而非被動的靠運氣,前者叫投資,後者叫賭博。

當投資共同基金、債券或儲蓄時,你幾乎沒有任何掌控力,更糟糕的是,投資顧問、理財專員和財經經紀人也沒有控制權,因為市場背後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沒有人能夠控制市場。

學習掌控吧!不只理財,也包括自己的人生,不要期待國家的保護,不要等待別人來教育你,主動學習、承擔責任,進而獲得掌控,你就能設計你的人生


(四)慎選環境

一個人的資產,只會和最常往來的朋友相差20%,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財富增加,就需要處在一個大家都想變富有的環境。有時候你充滿幹勁,擁有熱情與理想,但周遭的人卻只想求穩定;妳全心全意只想要贏,卻身在一個只求不要輸的工作環境。

找一個能夠發揮你潛力和熱情的地方以及一群目標一致、互相激勵的朋友吧!正確的環境和朋友可以激發你的潛力與熱情,我不敢說這樣你就會有錢,但大部分是,即使你沒有變有錢,你也獲得錢更重要的東西。


(五)實戰經驗

光看書是學不會游泳的。同樣地,學習、閱讀固然重要,但實際進場投資的經驗更重要。

妳知道什麼樣的投資失利最慘嗎?就是一輩子努力工作、賺錢儲蓄,從來沒有投資經驗的退休人員,在千呼萬喚終於等到退休金之後,決定投資或創業做生意,那將會是一場災難...


在本書中提到一個「學習金字塔」,以「兩週後你還記得多少」來測量學習的效果,結果說明,只是讀過、聽過、或看過的事,學習效果最低;同時讀過、聽過和看過的事,學習效果較高一點;而我們說過或和人討論過的事,則學習效果又更高一點;學習效果最高的,則是我們做過或實際模擬過的事。

理財智商除了從書本中學習之外,更重要的是從實際經驗學習,這必須投資足夠的時間與金錢。很多人知道複利的力量,但你一定不知道,關於時間的投資也有複利效果,所以投資或創業也有黃金時期,越年輕開始越有利,此時不但損失有限,而且越早投入就擁有越多的時間可以投資,學習的複利效果就越大

閱讀書籍最重要的不是書上寫什麼,而是你讀到什麼,所以如果你有興趣,親自去讀這本書,你可能發現「書中並沒有這樣說啊?」是阿,沒錯,因為這是我讀到的,和你讀到的並不一樣。

閱讀就像旅行一樣,同一個地方自己去、和不同人去或不同時間去都有不同的感覺,只是地點改在浩瀚的文字世界當中。我花了很多時間體會閱讀的好處、養成閱讀的習慣,為了讓自己在書本中的學習效果更好,也基於和大家分享閱讀的好處、希望大家一起加入學習的行列的想法,所以成立此部落格,與您分享。


相關文章推薦:
接受《Smart智富》月刊專訪

《Smart智富》月刊專訪 全文

何謂閱讀治療?

閱讀治療:藉深度閱讀實現自我
金融研訓院 演講「一定要學投資的四大理由」
閱讀治療師:周舜欽 接受台師大學術訪談 Q & A
《找出勝算的技術》經濟參與者的 4 種類型 & 《川普清崎點石成金》創業家 5 大特質
臺灣理財教育 の 發展背景 & 私人研究
但願我18歲就懂的成功學》高學歷泡沫 & 學貸泡沫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投資人的大腦革命》報酬系統VS.損失避免系統


貪婪、恐懼 & 理性

華倫‧巴菲特告訴我們想要在投資上獲得良好的績效,必須懂得「在眾人貪婪時恐懼,在眾人恐懼時貪婪」。而查理‧孟格被逼著用一個字總結其人生與投資的成就時,將其歸因於「理性」。然而要想打開「貪婪」、「恐懼」和「理性」為何存在一種「不平衡狀態」的關鍵,就在於搞懂大腦中的「報酬系統」、「損失系統」和「控制系統」三個系統間的關聯。

大腦依照演化順序的先後,可分為「腦幹」、「邊緣系統」和「(新)皮質」三大構造區。用洋蔥層來比喻的話,最外層的皮質用來分析決策與控制動作,中層的邊緣系統提供情緒驅動力,內層的腦幹則負責心跳、呼吸等基本生理流程,這就是「三位一體腦」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藉由這三位一體大腦的運作,執行兩類目標導向的行為:「追求報酬」VS.「避免損失」

巴菲特曾經說過:「假設你有一輛車,而你這輩子就只能擁有這輛車,那你一定會細心保養、經常換油、小心駕駛等等。同樣的道理你只有一個腦袋和身體,只要好好照顧它們,爲未來做好準備,就能自我提升。一個人最重要的資產就是自己,所以要好好保護自己、精益求精。」事實上,我們的大腦在執行追求報酬和避免損失這兩項目標導向的任務時,還真的像是一輛車。


前額葉皮質是腦中進行計畫、演算或抽象思考的區域,扮演類似於「理性」的角色,就如同方向盤一般作為整部車的控制系統;腦中包含「阿肯柏氏核」、「杏仁核」等邊緣系統則掌管「情緒」,其又可分為類似於「貪婪」角色的「報酬系統」和類似於「恐懼」角色的「損失避免系統」,前者如同整部車的油門系統,後者則是煞車系統。

一般而言,邊緣系統的反應比前額葉皮質強烈且快速,一旦投資市場訊息有所變動,其便啟動大腦準備因應,此時掌管情緒的系統,不論是「猛踩油門的過度貪婪」或「猛踩煞車的過度恐懼」,兩者的力量皆非常強勢,以至於掌控理性決策的前額葉皮質無法控管(抓不住方向盤)而敗陣下來。這也解釋了投資人的行為為何經常脫序的原因。

三個系統的關係圖與簡介如下:

  
(一)油門─報酬系統
「報酬系統」所誘發的情緒就像汽車的動力系統。而動力系統的強弱優劣,與能否達到目標相關,「阿肯柏氏核」(nucleus accumbens便是這系統的核心區域。阿肯柏氏核是大腦的欲望中心,賺錢的期待會啟動阿肯柏氏核,阿肯柏氏核會驅使人去追求想要的物件或投資。阿肯柏氏核高度活躍時,會促使投資人承擔過量的財務風險

(二)煞車─損失系統
杏仁核、前腦島與藍斑等「損失避免系統」的所產生的情緒被賦予煞車的角色,損失避免系統的啟動會造成壓力、不安、嫌惡、痛苦、甚至驚慌,以及對失望和後悔的恐懼,會加深趨避損失的行為偏誤(為了避免損失而付出更大的代價)。

(三)方向盤─控制系統
前額葉與頂葉為「控制系統」,監控整部車的運作,控制系統如果出問題會造成追求報酬或避免損失的行為失控。例如長期吸毒者、老年人、缺乏學習者或犯罪者的前額葉都比健康的成年人薄,他們無法長時間專注在一件工作上,且對抗潛在報酬(毒品、投資騙局、犯罪)時都很掙扎。


追求報酬 VS. 避免損失

人類大腦是經過數百萬年演化下的產物,其設計是為了有效解析資訊,並指揮個體行動以達成目標,並避開危險。這兩項目標導向的行為─「追求報酬」和「避免損失」─雖然是獨立運作的兩個系統,但由於大腦資源有限且在行為表現上互相衝突,所以通常一個系統高度活躍時,會讓另一個系統相對停擺

在大多數時間裡,報酬系統和損失系統都能運作良好:當機會出現時,報酬系統就會跳出來掌控全局;當威脅出現時,馬上變成由損失避免系統接手。問題是,在我們大腦演化的時代背景(數百萬年前)裡,風險與機會大多是具體明確且迅速回饋的,如今世界抽象複雜且錯綜迂迴,遠古時期的大腦已經無法因應現代生活的所有需求了投資理財與金融市場便是即使大腦運作良好,但順著本能卻使你損失慘重的領域之一

例如,股市相對高點時,不論是網路、大眾媒體或是週遭人際網絡的口耳相傳中,皆充斥著投資致富的機會和訊息,沒有經過刻意學習和訓練的大腦,很自然地會啟動「報酬系統」並讓「損失避免系統」退居幕後。這時你眼裡看到的全是賺錢機會,關於風險、虧損等想法,或恐懼、焦慮等情緒早就被你拋到九霄雲外,掌控全局的只有過度自性和失控的正向思考。結局當然就是在相對高點大量融資進場,將自己暴露在極大風險之下。

相對的,在股市相對低點時,市場哀鴻遍野,瀰漫著恐懼與不確定的氛圍,一旦輕舉妄動便可能產生虧損的風險,很自然地會啟動到腦中的「損失避免系統」並讓「報酬系統」退居幕後。這時壓力、恐懼與焦慮等負面情緒一湧而上,毀滅性的負向思考驅使你快速逃離市場以策安全。結果就是賣在低點慘賠出場。



本能型投資人
(不學習)
智慧型投資人
(終身學習)
相對高點
追求報酬
(忽略風險)
避免損失
(正視風險)
相對低點
避免損失
(喪失機會)
追求報酬
(把握機會)


當然,我們並不是完全對本能性的貪婪和恐懼束手無策,扮演理性角色的「控制系統」(以前額葉皮質為主的大腦區域)便是克服本能偏誤的關鍵。就像方向盤的角色一樣,理性雖然無法消除貪婪或恐懼的強烈情緒,但可以覺察、詮釋情緒背後的意義,並設計一些方法引導自己不要做出對自己不利的行為

然而「控制系統」的運作非常費力又緩慢,所以需要刻意學習與訓練,並在重要時刻發揮讓自己「慢下來」的情緒紀律,這便是學習投資心理學的重要。投資人若不具備投資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與實用智慧,即使擁有再多金融知識,在情緒高漲的關鍵時刻也一樣無用武之地


報酬系統 & 多巴胺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別當正常的傻瓜》心理帳戶 & 損失趨避


傳統經濟學或財務學對人的決策過程有一個前提假設,就是「人是理性的」。而本書所要介紹的「行為決策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決策過程中的行為規律的科學,指出正常人決策過程並不完全理性,而這種不理性是有規律的、可預測的。正常人常常做出不理性的決策,而成為傻瓜、冤大頭,幸運的是,一旦你知道正常人都是傻瓜之後,你就可以選擇不要當一個傻瓜…

書中所舉例子、理論不勝枚舉,在此舉出兩個我個人覺得最生活化的主題與您分享。

一、心理帳戶


人的腦中存在一種心理帳戶,會將不同來源、不同用途、不同形式的錢,放到不同帳戶裡,每個帳戶的錢互不流通,而且我們對每個帳戶的錢也有不同的態度。這樣的心理帳戶往往導致不理性的決策而使的個人蒙受虧損。

(1)不同來源的錢:
中彩券得來的錢(放在「意外之財」帳戶),總是比辛苦工作賺來的錢(放在「辛苦錢」帳戶)容易花掉。

(2)不同用途的錢:
有一齣你期盼已久的舞台劇在已經事先買了一張3000元的舞台劇的票的情況下,出門前發現票卷遺失,你還會再買一張票嗎?大多數人不會。而在表演當天才要買票的情況下,出門前發現掉了3000元,你還會前往戲劇院買票欣賞節目嗎?大多數人會。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我們將要買票的錢放在「看戲帳戶」,而另外3000元放在別的帳戶中(也許是「購物賬戶」),而正常人在心理帳戶之間的錢是不流通的,所以第一個狀況如果選擇買票,是在「看戲帳戶」中提出6000元,對你而言可能太貴了,而第二個情況如果選擇買票,「購物賬戶」損失3000元與「看戲帳戶」,看戲仍然只花你3000元,所以對你來說價格合理。

這是不理性的,不論哪一種情況,選擇買票都是損失6000元,選擇不買票都是損失3000元。事實上我個人有完全一模一樣的經驗,是我將《悲慘世界》的票卷遺失,而我沒有再買一張…

(3)不同形式的錢:
投資股票的人常常將「股票帳面上的損失」和「股票變現後的損失」放進不同的心理帳戶。 如此一來當你100元買的股票掉到50元時,大多人會認為「不賣不賠」,事實上帳面上的損失不管有沒有變現,損失都已經造成了。

如果你想少幾分正常,多幾分理性,就要克服心理帳戶的偏誤,記住「錢就是錢」,不會因為來源、用途、形式的不同而不同,作決策時要提醒自己對錢一視同仁,只考慮真正的成本和報酬是否接受,並且嘗試像上述的例子一樣,利用其他「等價的情況」換個角度想想,多練習,就可以避免自己掉入心理帳戶陷阱。


、損失趨避


「行為決策學」的創始人,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以其所提出的「展望理論」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其理論可用四大規律來概括:

(一)正常人面臨「獲得」的情況下,是風險趨避的
(二)正常人面臨「損失」的情況下,是風險偏好的
(三)正常人對「獲得」或「損失」的判定,依「參考點」而異
(四)正常人大多是損失趨避的

其中的損失趨避可以解釋成:正常人在失去一件東西時的痛苦程度,要比得到同一件東西所經歷的高興程度更大。舉個簡單的例子,擲硬幣出現正面贏500元,出現反面輸500元,只玩一次,你賭不賭,多數人不賭,即使是正面贏500反面輸400多數人還是不賭。


損失趨避的傾向在生活中常常造成許多不理性的決策:

(1)對於同一件東西,擁有後會比擁有前對你更有價值,也就是說如果要賣掉一個你擁有的全新東西,你的索價會比你願意買這件東西的出價高。因為我們再買東西的時候是「獲得」,而賣東西的時候是「損失」,帶給我們的高興和痛苦程度不同,用來買高興和消除痛苦的開價當然就不同

聰明的商家從他的經驗得知這點,替他的產品標上七天內無條件退貨的優惠,事實上真正來退貨的顧客少之又少,因為你對你已經擁有的東西的評價已經提高了。由於上述的心理因素,所以導致正常人不願意改便現狀,即使知道改變現狀可以帶來獲利,大部分的人還是喜歡追求穩定,不願改變。

(2)由於損失帶來的痛苦較大,所以正常人對損失較為敏感,卻對「應得而未得的收益」不夠敏感,而這個應得而未得的收益,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機會成本」。


例如研究所一年學雜費要50000元,買書要5000元,那麼唸兩年要多少錢?計算能力很好的妳很快的算出11萬,但其實不只11萬,還要加上沒去唸研究所而去工作所賺到的錢和經歷。正常人常常忽略機會成本,想要做出對自己人生較有利的重的決定時,記住!不要當個正常人。

(3)由於正常人對損失較敏感,對獲得較不敏感,所以對於相同的情況只要在文字敘述上稍做改變,很容易就會影響你的決策


例如一台定價3000元的印表機,如果需要送貨上門需要加200元運費,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偏向選擇自己搬運,如果同一台印表機老板定價3200元,免費運送到家,但如果你要自己搬運可以退你200元,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偏向選擇免費運送。不管哪種情況都是代表自己搬印表機價值200元,但用不同的說法你的決定卻不同,因為前者是損失200元、後者是獲得200元,而你對前者比較在意。


所以作決策時要小心,不要因為換一個說法就改變自己的決定,同樣道理反過來到可以加以利用,就是強調不做事的成本和損失,比強調做一件事的好處更能有效使人去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

行為決策學雖然反對傳統經濟學對正常人「理性」的假設,但其實兩者論點並不相衝突,反而相輔相成,讀完後反而對經濟學有更深的了解。書中用語淺顯易懂,讓你不用歷經艱澀的學術文字就能一窺諾貝爾獎級的精闢見解,加上例子貼近生活經驗,讓人有種恍然大悟,原來我就是那個正常的傻瓜的感覺。

近年來新理學與財務學、經濟學得結合,產生的行為經濟學、行為財務學、投資心理學等,都受到行為決策學的影響,所以看完本書一定可以對你在生活、工作、財務上有許多幫助。


相關文章推薦:


行為財務學:損失趨避 & 框架效應

《漫步華爾街》投資理論 4 大取向

投資心理學:投資虧損的雙倍衝擊

投資心理學:從眾行為 & 資訊階流

投資心理學:從眾 & 自我因循

行為財務學:心理會計、心理帳戶 & 心理折現

別當正常的傻瓜》期望值、期望效用 & 展望理論

買我!》你要和誰做生意?邊緣系統 or 前額葉皮質


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輕鬆駕馭意志力》別把渴望當成快樂!


  發現「快樂中樞」?

一九五三年加拿大蒙特婁麥基爾大學兩位科學家─奧茲(James Olds米爾納(Peter Milner藉由電擊老鼠大腦中的特定區域,使老鼠出現令人匪夷所思的行為:老鼠寧願持續接受電擊也不願進食、睡覺,導致最後餓死、累死為了接受電極,老鼠甚至出現自虐傾向,在通電柵上來回奔跑讓腳燒傷,直到傷重無法行走繼續為止

奧茲和米爾納把他們發現的這塊腦中區域稱為「快樂中樞」,認為激發腦中的快樂中樞,就能帶來極樂的感覺。不過,他們兩人的推論其實是錯誤的。事實上,那隻老鼠並不是在體驗快樂的感覺,而是在體驗欲望

本文將透過上述這個經典實驗帶領大家發現,「快樂」這回事並不能仰賴大腦本能來指引正確的方向。並探索神經行銷學這門新領域如何操縱人的大腦,藉此製造消費的欲望。當然,我們也要學習如何抵抗它。


快樂的承諾,並不等於快樂

如果你認為上述老鼠的行為僅限於實驗室中才會發生,那你就錯了。想想那些新聞報導:青少年沉迷於線上遊戲,連續數十個小時不吃不喝最後猝死上班族連續加班工作導致過勞死月光族瘋狂刷卡購物導致負債累累登山家或運動家幾經重大災難或運動傷害、深受截肢之苦,仍執意繼續登山、運動。人類的行為和那些實驗室中的老鼠其實沒什麼兩樣。

光看這些人的行為,他們寧願拋棄吃飯睡覺、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從事某些活動,我們會直覺地認為這些活動一定帶給他們極大的快樂或報酬,否則不可能即使承受極大的代價也要重複進行這些活動。但事實卻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他們其實並不快樂,而是一腳踏進了大腦演化的陷阱裡了。

精神病理學家希斯(Robert Heath在病人身上重複奧茲和米爾納的實驗─在病人腦中直入電極並發給控制盒─結果病人果然出現類似的行為:他們平均每分鐘自我刺激40次,用餐時間實驗者送來餐點時,這些病人都說肚子餓,但是卻不願意停下來吃飯。

然而病人和老鼠的不同在於他們會說話,根據病人自我陳述,電極的確使他們感覺良好,然而在享受電極帶來的快感同時,他們同時又有「擔心電流會被切斷的焦慮」。其中一位病人描述,自我刺激的感覺是極度沮喪,儘管他瘋狂地按壓按鈕,卻從來沒有得到他「覺得快降臨的滿足感」自我刺激使他感到焦慮,而非快樂他的行為看起來比較像強迫的舉動,而不是一個正在體驗快樂的人


你可曾在假日的午後躺在沙發上連看數個小時的電視,體驗那種不斷切換頻道但其實覺得無聊、沮喪的感覺?不知為什麼手指就是離不開遙控器、目光就是離不開螢幕、屁股就是離不開沙發。你一直重複看電視的活動,但這項活動一點都不快樂。在浪費一整個下午之後你計畫下次放假應該好好利用時間,但下次放假你又不自覺打開了電視……

你可曾到KTV通宵夜唱,一兩個小時過後你開始感到精疲力盡、空虛和無意義,但只要歌曲一播、麥克風一上手,你又開始盡力演唱狂歡。結束六小時的夜唱後幾近虛脫,你決定近期內不再熬夜唱歌,但幾天後同事的夜唱邀約你又答應了……

你可曾去吃到飽餐廳用餐,在吃完第一盤美食之後,你開始感覺到飽足感,從第二盤食物開始你其實無法品嘗食物的真正味道,而只是硬把食物往嘴巴裡塞,你開始變成一種不斷拿食物和塞食物的行屍走肉,吃東西一點都無法為你帶來快樂。用餐後你感到極度不舒服甚至想吐,並發誓再也不會到吃到飽餐廳用餐,但幾天後聽到有新的吃到飽餐廳開幕。你又開始躍躍欲試……


本文一開始我們說奧茲和米爾納的推論錯了。有沒有可能老鼠自我刺激到精疲力盡,其實並不是因為感覺超好而不想停下來?有沒有可能受刺激的大腦區域並沒有給老鼠帶來快樂的體驗,而只是給與快樂的承諾?有沒有可能老鼠不斷自我刺激是因為大腦告訴他們,只要再按一次控制桿就會有好事發生,但實際上並沒有,老鼠就這樣一直受到大腦的欺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