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上課我們討論了《投資終極戰》第三章「為什麼打敗大盤不可能?」首先,很多人說他只是單純想投資賺錢,並沒有想要打敗什麼大盤,所以我們先釐清了「打敗大盤」是怎麼一回事。只要你想要在低點買進、高點賣出,或者想要選擇表現得比較好的個股、類股或基金,或者追逐目前流行熱門的話題或趨勢來投資…等行為,那麼你其實都是企圖要打敗大盤。
雖然大多數投資人沒有意識到,但其實我們所表現出來的投資行為,就是企圖打敗大盤。如果你認同自己無法打敗大盤,那麼最好的方法應該是買進並長期持有追蹤大盤的指數型基金才對。除此之外,你所做的一切投資行為,幾乎都是為了打敗大盤。
接下來我們討論了一般投資人或專業投資人用以打敗大盤的四種方法,並探討它們為什麼不管用:
一、波段操作(擇時操作):在採用這個方法之前,你應該先自問: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9300高點你有出場嗎?3955低點你有進場嗎?或者更早之前的幾次高低點你有順利抓到好時機進出場嗎?如果過去沒有,為什麼覺得現在或未來可以辦得到?
這是典型的後見之明偏見。巴菲特說:「投資人總是看後照鏡開車。」當我們看著過去的股價走勢圖時,會造成一種假象,「明白」顯示自己能看出高低點而加以操作獲利(只是因為某些特殊原因而沒有這樣做,所以之後當然也能輕鬆獲利)。這種假像便是投資人傾向擇時操作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波段操作之所以不管用的第二個原因在於,頻繁交易會增加交易成本而降低報酬。
最後,歷史告訴我們,市場回升最初幾週內所創造的漲幅,佔最終全部漲勢的一大部分,但波段(擇時)操作者卻最容易在市場底部出場,且因為歷經熊市的驚魂未定與觀望心態,而錯過此最大比率漲幅。
用另外一種方式來看,1980~2008年的標準普爾500的累計平均複合報酬率為11.1%,但只要扣掉28年裡漲幅最大的30天,報酬率便只剩下5.5%。投資人如果有一段時間退出市場時,報酬率一定比簡單的買進長抱策略要差。
二、選股(基本分析):採用這個方法的一般或專業投資人會分析企業財務、實地研究競爭者與供應商、拜訪經營階層、預估未來盈餘與成長率,設法超越市場的共同看法,更深入了解一檔股票或某種類股的投資價值。
這個方法又有什麼問題呢?首先是資料取得不易,巴菲特說:「企業的財報就好像穿著比基尼的美女一樣──沒有露出來的部分才是重點。」企業當然不會公布對自己不利的消息。即使資料能夠取得,分析師也會因為和上市公司是利益共同體,而不會對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做出負面的評價,以免阻礙未來的資料取得。即使分析師客觀公正,要靠著種種資料預測未來公司盈餘和成長率,仍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基本上「未來」之所以叫「未來」,就是因為它難以預測。
即使上述難題都克服的,誰說股價一定會回歸基本面呢?或者誰說得準什麼時候才會回歸基本面呢?
最後,因為效率市場的關係,大多數已知或可知的訊息都可能已經反應在股價上了,除非妳是全世界第一個或前幾名分析出某之股票的投資價值的人,否則其他人可能已經早你一步買進了。
而且一個人或一個團隊的分析是有限的,當你在分析某些個股或類股領先他人時,他人也在分析其他個股或類股方面勝過你,而這些他人(還要加上你自己)的集合體就是「大盤」,所以長期而言大盤的績效幾乎一定會贏過你。
三、趕搭流行熱潮(及時改變資產配置或投資策略):這種方法的目的在於擁有預見某種趨勢即將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遠見,並搶先他人一步趕搭熱潮,或至少不要太晚上車。包括預見主流類股、經濟情勢、利率變化、成長股或價值股的評價變動、大型股或小型股輪動…等等。
這種方法要求一般或專業投資人在市場變動時找出新穎(且經常是不熟悉)的投資方法,然後精通每一種新方法,再放棄這種新方法,改採更新的新方法。而投資人常常因為專業有限(無法快速學習改變)、本位主義(無法認同其他新的投資策略)以及心理上的承諾與一致性(想要維持一致性而不願改變),使得這種方法難以執行,或者畫虎不成反類犬。
大多數採用這種投資方法的投資人的確都能在熱潮中賺到錢,但往往也因為持續獲利的成果,使投資人在相對高點時被報酬蒙蔽了雙眼,忽略泡沫破滅的風險(高喊:「這次不一樣!」),在風險最高時孤注一擲,並在修正下跌之初還執迷不悟,導致在崩盤時將之前賺的部分全都吐了出來,甚至賠得更多。
四、發展與實施高人一等的長期投資觀念或哲學(例如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法):必須先說的是,每個人都可能認為自己擁有高人一等的長期投資觀念或哲學,但其實已經被發現,又能持續很久的有效概念或哲學少之又少,大概也只有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法了。
這種方法要發展出深遠、正確的洞察力,看出推動股市、產業或企業成長背後的力量,有系統地利用這種投資遠見與觀念,分辨出擁有優秀長期價值的公司,再以偏低的價格買進。
信奉一種長期投資概念或哲學的重要考驗,是經理人有沒有能力基於健全的長期原因,堅持到底,即使短期成果令人不快,也堅持不懈。這便是一般基金經理人(需要在即短的時間內展現績效,否則就只能捲鋪蓋走人)或投資人無法採用這種方法的原因。這也是巴菲特不當基金經理人的原因,他選擇成立控股公司以便能按照自己的哲學來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