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20140930【愛閱實踐社群】樂齡心理學系列


本週我們討論了《迫切的擴張》第10章「及早開始面對退休」

這章的章名基本上是違反人性的,人們總是短視近利,無法克服短期的誘惑來替未來做好準備,所以「及早」面對退休是一件很難的事。不過,如果我們能將「為退休做準備」和「提升現在的生活品質」兩件事結合在一起,替未來做準備的同時也提升現在的生活品質,那麼及早面對退休就比較容易做到了。

很多人對退休規劃會有一種迷思──假如60歲要退休,59歲開始規劃和準備就可以了。就像我們在中山社區大學開設「當退休規劃遇見心理學」課程時,就有四十幾歲的人問我:「老師,我還有那麼久才要退休,現在學一學會不會以後就忘了?」問這句話的人顯然認為退休前一天、前一個月或前一年再開始打算就可以了。

  • 讓我們來檢視一下,退休到底要從多久以前開始準備:

  • 如果要在退休後仍保有健康的身體狀況,難道只要從退休前一年開始運動、健康飲食、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就可以了嗎?

  • 如果要在退休後擁有健全的財務狀況,難道只要從退休前一年開始投資理財、建立良好消費習慣就可以了嗎?

  • 如果要在退休後擁有親密的家人關係,難道只要從退休前一年開始花時間陪伴家人、互相關心就可以了嗎?

  • 如果要在退休後擁有沒有利害關係的純粹友誼,或者加入志同道合的社群團體,難道只要從退休前一年開始結交工作以外的朋友、培養工作之外的興趣就可以了嗎?

  • 如果要在退休後擁有一份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追尋人生意義的志業,難道只要從退休前一年開始自我探索、發展第二人生或第二職涯就可以了嗎?

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等到屆齡退休再來做這些事已經太晚了,而大部分的人卻是退休一陣子後,才開始發現原來退休還有這些事前功課要做,尤有甚者,是過著極度不滿意的退休生活卻不知道是因為沒有事先做好準備的緣故。

《熟年力》作者肯.戴科沃博士、丹尼爾.凱德雷克說:「我們在旅遊之前,會做很多準備,規劃好要去哪裡、需要什麼衣物、該帶什麼貨幣。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對於下半輩子卻沒有做同樣的思考。我們就只是假設,繼續往目前的方向前進,船到橋頭自然直。有時候的確是這樣子,但事實通常不是如此。


就像西賽羅在《論老年》中提到的:「晚年的最佳保護鎧甲,是一段在老之前被好好地度過的生活;一段被用於追求有益知識、光榮功績和高尚品德的生活;過這種生活的人從年輕時就致力提升自己,而在其晚年收割最幸福的果實。」真正有益於退休生活的規劃與準備工作,必須從年輕時就開始做起,而且這並不是一種必須犧牲生活樂趣的延宕滿足,而是可以同時提升當下生活品質和未來保障的做法。

  • 如果你現就開始養成運動的習慣、吃健康的食物,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你會發現自己每天都更有精神,有更多的正向情緒與動力,去完成重要的工作。反之,如果不運動、吃垃圾食物、抽菸喝酒又作息混亂,便會每天無精打采,容易有負面情緒,並且提不起勁去做每一件事。而且不用等到退休,你馬上就可能面臨健康的問題。

  • 如果你現在就開始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並且充實金融知識與素養,你會花更少的錢卻得到更多快樂;花更少的時間做不喜歡的工作、花更多時間在熱愛的工作以及其他人生更重要的事情上面;避開錯誤的金融商品與陷阱,享有合理且勝過大部分投資人的長期投資報酬。而如果你不這樣做,不用等到退休,你馬上就可能面臨經濟的問題。

  • 如果你現在就開始花時間陪伴和關心家人、真心對待朋友,將他人視為目的而非將他人視為工具,成功時你會加倍快樂,受挫時則有人幫你分擔憂愁。在家人與朋友的支持下你會更有勇氣、紀律與專注力,去達成你想要的目標,也能激發更多創造力與潛能。而如果你不這樣做,一樣不用等到退休,你馬上就可能面臨家庭或人際關係的問題。

  • 如果你現在就開始發展自己除了主要工作外的興趣與專長,透過從事志願服務或加入某些社群團體來自我探索與學習成長,多接觸不同領域的人事物,你的生活會更多采多姿,會發展出更具有獨特性的職涯路線、擁有更多的不可取代性,還會獲得更多的機會與好運氣。而如果你不這樣做,一樣不用等到退休,你馬上就可能面臨工作、事業與職涯發展的問題。

上述這些對現在的你就很有幫助的事情,也同時都是在替退休的生活做規劃與準備。退休規劃不是只需要規劃退休金,至少還需要有健康身心、人際關係、親密關係、有意義的志業等。退休規劃需要從年輕時便開始著手,但不是要你犧牲現在去追逐不可之知的未來,而是要兼顧短期與長期的好處,將現在的你與未來的自己牢牢地綁在一起。


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圖解] 分散投資:系統風險 VS. 非系統風險


對於投資是否應該分散,學術界與實務界有著不同看法。一般而言,學術界學者多建議分散投資;而實務界投資大師則採用集中投資兩種主張看似對立,其實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投資人必須對自己的投資標的,有一定的掌握度


巴菲特說,「只有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才需要分散投資」。所以巴菲特和孟格等價值投資大師,只將資金集中在少數股票,而這些股票必須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與篩選,最後才投資自己最了解、未來發展最清晰、掌握度最高的上市公司。

墨基爾、柏格等強調分散投資的大師則認為,市場有一定程度的效率、短期股價波動無法預測,且一般散戶缺乏專業、時間和精力深入研究投資標的。用巴菲特的話來說,一般散戶正是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所以需要分散投資」的人。所以巴菲特也至少八次公開建議,最適合一般人的投資方式,便是指數化投資策略長期持有低成本、充份分散且追蹤大盤的指數型基金)。

總而言之,實務界大師認為要集中投資自己有足夠掌握度的少數股票,而學術界則認為因為散戶投資人對投資標的掌握度極低,所以需要分散投資,兩者說的其實是同一件事情,也就是投資理財最高指導原則:不懂的東西千萬不要碰!



不論你是信奉「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或者「雞蛋應該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然後看好它」我們都沒意見,但千萬不要「把雞蛋放在別人的籃子裡」。意思是說,投資一定要自己學、自己操作,如果因為偷懶、想不勞而獲,而將投資理財假手他人,如理財專員、投資顧問、保險業務員…等金融從業人員,那等於「是請鬼抓藥單」,注定要虧本!如果你覺得我們的說法太過主觀,請聽聽實務界和學術界的大師們如何評論金融投資產業:

巴菲特風趣地比喻:「永遠不要問理髮師該不該理頭髮了(意指金融投資產業只會做出對自己有利的建議)。」

勝間和代則直言不諱:「金融機構是合法的詐騙集團!


威廉‧伯恩斯坦語帶諷刺地說:「證券經紀人服務客戶的方式,與銀行大盜服務銀行的方式完全相同。


高柏瑞解釋金融業在結構上與投資人產生利益衝突的必然性:「資本主義下,金融業一味追求自身利益的做法,乃是無罪的詐欺


墨基爾更是直接大聲疾呼:「開除你的投資顧問!



回到本文主題,我們認同經過長期學習與正確操作,的確有可能打敗大盤,不過一般人不但難以辦到,而且每企圖多贏過大盤一點點,需要花費的邊際成本(包括交易費用等有形成本,和時間精力等無形成本)就越大,其結果不一定划算。況且投資只是人生的一小部份,如果將研究股市的時間精力,投資在人力資本或人際關係上,不論是工作收入、快樂程度或生活滿意度,說不定都比投資股市的報酬率高得多。換言之,不只股市需要分散投資,人生也需要分散投資。

至於認為自己「不是一般人」,所以不需要分散投資的投資人,很明顯是落入行為財務學中「過度自信」的心理偏誤裡了。如果各位讀者認同本社群的專業,我們還是會建議採用分散投資的策略。

以下圖解說明分散投資的主要概念、理論依據與實際操作方式:



分散投資的起源

分散投資的概念早在大航海時代就已經出現了,當時歐洲列強因航海技術的進步,紛紛組織船隊從事海外貿易活動。說貿易其實是經過修飾的說法,實際上是進行海外殖民或掠奪活動。由當時的資本家出資組成船隊出海貿易,若順利回國通常可帶來可觀的獲利,但萬一船隊沒有回國,資本家便損失一大筆資金。

為了降低風險,商人便想出分散投資的方法,由多人集資投資多個船隊,每人皆擁有多支船隊的部份所有權。如此可避免集中投資於一支船隊卻完全虧損的風險,但若所有船隊皆順利回國,依然可享有集中投資的相同獲利。藉此方式,商人在不減少預期報酬的情況下,有效降低了風險。後來還發展出現代股票的運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