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人性管理典》論員工的抱怨 & 抱怨三層次
公認的抱怨心理學權威─柯瓦斯基(Robin Kowalski)教授將抱怨定義為:「為了抒發情緒或達成內心目標,或同時達成兩種目的,而表達不滿,這層不滿包括主觀與客觀的體驗。」從上述定義出發,我們先從人們表達的「不滿」,也就是抱怨的「內容」中,探討抱怨所傳達出的資訊和所代表的意義。
以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的「需求層次論」來解釋,所謂的「不滿」就是指需求未被滿足。而人類的需求包括了:
「生理需求」如對水和食物…等需求;
「安全需求」指免於恐懼、危險或被剝奪…等需求;
「愛與隸屬需求」包括人際互動、歸屬某團體、建立友誼…等需求;
「自尊與尊重需求」包含自信、自我認同、他人的認同與尊敬…等需求;
以及,「自我實現需求」則是指自我潛能獲得充分發揮的需求。
這些需求是持續不斷的,也就是說某項需求在短時間內也許可以獲得滿足,但立即又產生其他需求或更高層次的需求,因此人類的需求是無法被永久滿足的。而人類也因為追求這些需求的滿足,而產生許多促使個人和社會不斷成長、進步的行為,例如學習、合作、利他、發明、創新…等。生活在較高需求層次中的人,代表較低層次的需求已被滿足,這些人較幸福快樂、健康長壽。
既然一個人會抱怨表示其需求未被滿足,所以從一個人的抱怨內容為何,我們便可窺得其生活的需求層次了。因此,如果有人可以研究企業(組織)中員工抱怨的層次,便可作為該企業(組織)健康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簡單說,由員工抱怨的內容,我們就可以知道這間公司到底適不適合「人」待。不用懷疑,很多公司根本不是人待的…
馬斯洛將員工的抱怨分成「低層次抱怨」、「高層次抱怨」和「超層次抱怨」。
如果你或周遭同事常抱怨的是悶熱潮濕的環境、疾病、伙食等生理需求,那表示你們公司的管理真得很糟糕。其他較低層次的抱怨還有:工作不穩定、害怕被裁員(安全需求)、沒有聊得來的朋友、負面的人際互動(愛與隸屬需求)…等。
如果抱怨內容是「我覺得沒有受到尊重」、「某某人的態度很糟糕」、「我的工作成效讓我很沒自信」、「我的自信不斷受到打擊」、「我感覺沒有工作的動力」、「老闆從來就不會稱讚我們」、「我覺得我受到差別待遇」、「不公平」…等,就些是屬於高層次的抱怨。
而超層次的抱怨包含:無法得知有關公司的「全部事實」、無法和公司「順暢溝通」、工作流程「沒效率」、工作過程或結果「不完美」、在這裡我「學不到東西了」、我覺得這些事「缺乏挑戰性」、工作「沒有意義」…等和真、善、美、正義、潛能發揮等存在價值有關的抱怨。
公司的基層員工可從這些日常抱怨中,判斷自己的工作環境是否舒適、公司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以及最重要的事是否該繼續留在該公司,或能否做出什麼改變以改善現況。
至於公司的管理階層則可從這些抱怨中,了解並提升公司的服務品質和管理制度。要把這些抱怨當成是難得的禮物,因為員工說出了一些想法,可以做為勞資雙方的溝通管道,這是加強雙方關係的關鍵因素。
處理員工的抱怨時,管理階層應該避免以下兩種錯誤:
其一是忽視員工的抱怨,或一味地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和公司文化辯護,卻不願意透過員工的眼睛去看世界。其二是希望能終止所有抱怨,因為人的需求是永無止境的,所以抱怨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公司要追求的不應是消除抱怨,而是提升員工或顧客的抱怨層次,從低層次抱怨提升至高層次抱怨,最後提升至超層次抱怨。
正如上述觀點「員工抱怨對公司不一定是不好的」,運用到個人身上「抱怨對個人也不一定是不好的」。每個人工作或生活中一定都會遇到許多挫折、不如意的事,一樣地,我們的目標不應該是消滅挫折與抱怨,而是努力提升自己的抱怨層次。從低層次抱怨提升至高層次抱怨代表你擁有幸福、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個人的成長進步。
當你察覺到自己為了較高層次的需求不滿足而抱怨時,應該為自己已經滿足大部分基本需求而感到慶幸;當你察覺到自己在追求高層次需求的滿足時受到挫折,代表你正在自我超越!
抱怨的3大動機──有效抱怨
vs. 無效抱怨
抱怨的具體行為是「表達不滿」,而抱怨的動機則大多以「宣洩情緒」、「社會性目的」或「解決問題」為主。若能順利達成上述其中一個目的,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有效抱怨」,反之則稱為「無效抱怨」。
現代人愛抱怨是我們共同的體驗,但難道以前的人就真的不愛抱怨嗎?其實以前的人也會抱怨,只是抱怨的動機和現代人不同。我們可以從1960年代美國作家──比靈斯(Josh
Billings)的詩作〈抱怨者〉中窺之一二:
我討厭抱怨,
希望大家相安無事,
但是輪子不吱吱作響,
就沒人幫它上油。
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無論我們再怎麼討厭發牢騷,有時還是有必要大聲抱怨,才能引起關注。比靈斯的作品傳達了那個年代對抱怨的觀感──他們不隨便抱怨,除非是為了達成什麼目的或解決什麼問題。換句話說他們做的是較具建設性的抱怨。
現代人忽略這種「建設性抱怨」的功能太久了,以至於抱怨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惡性循環增加抱怨的頻率。一旦抱怨的數量超過臨界點,便會讓人開始難以招架、難以吸收,最後逐漸麻木。因此我們逐漸把他人的抱怨當作耳邊風,甚至對自己的抱怨也不以為意。現代人抱怨往往只為了一個目的:宣洩情緒。
宣洩情緒
瑞秋和他交往幾個月的男友去酒吧,發現他一再偷瞄另一個女性,兩人因此吵架起來,男友當場和他分手,並丟下他去搭訕那個女性。瑞秋忍住情緒,一進洗手間就哭了,她走到鏡子前,一名正在補妝的女子抬起頭來,瑞秋邊哭邊說:「天啊,男人怎麼會那麼渾蛋!」
絕大多數女性在這種情況下都會展現一些同情心與同理心,但瑞秋沒那麼幸運,那名女子回她說:「是嗎?我怎麼知道真正的渾蛋會不會是你?」他白了瑞秋一眼,淡定地走出洗手間。瑞秋震驚地說不出話來。他的確透過抱怨他的男友來宣洩情緒了,但心情不但沒有好一點,現在反而還更差了。
多數人抱怨是為了宣洩情緒,但從瑞秋的故事可以知道,光是大聲抱怨並沒有辦法使心情好轉,我們需要的其實是有個對象可以傾訴,最好還能給予我們適當的同理和正面的回應。
想要真正抒發內心的抑鬱,需要感受到對方聽懂了。我們感受到的抒解程度,端看聽者能否理解我們的感受,對我們的處境能否抱持同理心。我們需要聆聽者肯定我們的感受。聽抱怨的人展現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越多,我們越覺得傾訴怨氣的感覺很爽快。所以,如果你抱怨的目的是為了宣洩情緒,那麼最重要的就是要先找對人,其次則是正確地傾訴。
選擇傾訴的對象務必先確認以下三件事:
(一)對方是否支持你與了解你?
不了解你的人可能較無法同理你,或迅速了解你的情緒;而不支持你的人則可能不願意同理你,或甚至站在你的對立面。如果是在職場上抱怨工作相關的議題,那麼先確認對方是否值得信任、是否和你站在同一陣線,就更重要了。要是一不小心向錯誤的同事抱怨某個上司,隔天可能馬上就受到該主管的「特別關心」,往後的日子可能也就不好過囉。
(二)對方在時間、精力與情緒狀況上是否有餘裕?
發揮同理心和傾聽需要把一段時間空下來、專注在對方身上,這是很耗費精神和體力的。如果傾訴的對象正在忙、身體不舒服、很累,或者自己的情緒狀況也不佳,那麼即使他非常支持、了解你,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況且如果我們自己還有一點同理心的話,就應該讓對方好好專注在手邊的工作,或是好好休息,不要打擾他。若沒注意到這一點,抱怨結果可能是對方受到打擾,而你的情緒不但沒有得到紓解,還可能有被敷衍了事的負面感覺,更甚者還可能會破壞兩人之間的關係。
(三)對方是否了解你要抱怨的話題?
同理心是一種特質、技術、意願和經驗,也就是說即使對方天生就擅長同理他人、接受過同理心的訓練,或者表現出非常正面的態度願意傾聽,若是缺乏相同或類似的經驗,兩人之間還是會有很深的隔閡感。因為不了解抱怨的話題而無法同理的狀況,常常發生在伴侶之間互相傾訴工作上的不滿。由於伴侶大多不在同一個地方工作,工作的領域也可能相差甚遠,在不了解對方公司及產業文化、亦不清楚事發當時背景脈絡的情況下,抱怨的結果常常演變成伴侶間的爭吵、對立與不諒解,那真的是太冤枉了!
找到對的傾訴對象後,也不是一股腦而的把所有不滿往對方身上倒,要知道正確的傾訴和往對方身上倒垃圾是不同的。傾訴是幫助別人了解你遇到的問題,請求他人見證和承認你的確面臨挑戰,這是一種自然的需求;而倒垃圾則只會拖累他人的情緒。
傾訴的基礎在於互相信任──你信任對方願意傾聽與同理你,甚至不惜分擔一些些你的負面情緒;對方也信任你只是要表達你的不滿,而不是要把憂慮和挫折等負面情緒,也一起倒到他們身上。相對的,倒垃圾則是自私的行為。所以,正確地傾訴必須掌握以下五個重點:
(一)自我覺察
我們常常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進行抱怨或倒垃圾給別人。由於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抱怨,所以也就容易倒了太多垃圾給別人。所以,正確傾訴的第一步就是察覺自以的不滿,知道自己正要找人抱怨或吐苦水,光是這樣的自我覺察,就能避免健康的傾訴演變成負面的倒垃圾行為。
傾訴前的自我覺察工作有三個重點,包含(1)察覺並接納自己的情緒;(2)思考造成你不滿的問題,其背後的原因與理由;(3)思考自己有哪些選擇,或對這件事情有多少哪些影響力。如果能做到這三點,通常向別人傾訴的需求就以大大降低了。如果還是需要找人傾訴,也會比較理性客觀,比較不會造成對方的壓力。
(二)請求准許
當你說:「我可以向你吐吐苦水嗎?」你表現出的是對他人的尊重,表示你了解別人也有自己的煩惱,而你的煩惱並沒有比別人的重要。當你沒有獲得別人的准許,就滔滔不絕的講自己的問題、把自己的憂慮、挫折、失望往別人身上丟的時候,傾訴就會變成倒垃圾。這樣的行為好像在說「無論你手上有什麼事,我都可以任意干擾你的生活」。
(三)適可而止
傾訴需注意時間長短,當你請求別人允許你傾訴,那就表示你想說的事情,會有結束的時候,不會說個沒完沒了。最好在請求准許時,就說明需要多少時間。一意孤行地倒垃圾,表示你根本不關心他人的感受,過於沉溺在自身的問題當中。
(四)表達感激
如果你認為對方既然是你的親朋好友,理所當然就能往他們身上倒垃圾,那你就是一個差勁的人。感謝對方的支持、讓傾聽你的人知道你有多麼感激,這樣一來對方也會覺得很窩心,你們的關係也將更緊密。
(五)避免過度期待
倒垃圾的一種特殊形式,發生在你過度期待別人懂你的心時,對方的反應卻不如你所預期的。這時你可能會退縮、生氣、或者更糟糕的是,認為對方根本不在乎你的感受。除了自己做好心理建設──不一定會獲得自己期待的回應──之外,在請求准許時,先提示對方自己的感受和期待也有幫助,例如「我可以和你談談我有點擔心的事嗎,你能騰出三分鐘的時間嗎?」「我可以跟你說一件令我很氣憤的事嗎?」「我可以跟你抱怨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嗎?」。
只要找對人並且正確傾訴,宣洩情緒絕對可以是很正面的,把你的挫折說出來能夠幫助你發現生活中什麼事情不對勁,需要加以處理。傾訴也為你打開一扇機會之窗,聽聽別人不同的觀點,並學習新的事物。
社會性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