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動物本能》動物精神 & 非理性繁榮



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或譯「動物精神」,原為凱因斯在其經典著作《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中的核心概念。卻因過於抽象,且與當代主流經濟學牴觸,而遭遺忘。但缺少「動物本能」的凱因斯學派,只能算是平庸化的凱因斯學派。

古典經濟學認為經濟活動源自於「理性經濟動機」,但其實許多經濟活動也受「非經濟性的動機」所支配這些非經濟性的動機源自於本能性的心智運作模式,凱因斯稱之為「動物本能」,並認為「動物本能」是經濟波動(市場無效率)的主因、是非自願性失業的禍首,更是資本主義潛在不穩定性的來源


例如,若依照理性的經濟動機行動,失業勞工應該願意接受較低的薪資,畢竟有收入總比沒收入好;但依照非理性的動物本能,失業勞工對較低薪資感到「不公平」的心理,讓他寧願失業也不願接受低薪工作機會。


《動物本能》一書提出五個影響經濟最重要的動物本能,分別為信心公平貪腐與蒙蔽誤導貨幣幻覺故事


信心

古典經濟學也有提到信心,不過他們將信心視為人們在理性地分析手邊資訊後,對未來做出的一種預測或期望值。有信心,代表經分析後未來前景光明;沒信心,代表經分析後未來前途黯淡。這種說法隱含信心是思考與分析的結果、是理性的。


但你我都知道,當我們對某些人事物說出「有信心」時,是帶有「信任」和「完全相信」的含意的。當我們真正信任一個人時,往往會忽視某些資訊、不理性地分析資訊,或分析資訊後不理性地行動。我們並不常根據客觀資訊採取行動,而是根據我們信以為真的事採取行動。

由於大腦需耗費人體相當多的資源,所以大腦會盡量以最省力的方式運作。一旦我們相信一個人或一件事,便會停止搜集資料或理性分析,以便節省大腦資源。故信心是超越理性的,而人們在做重大決定時往往需仰賴信心。

堪稱決策分析之父的班傑明‧富蘭克林,曾用他發明的決策模型分析自己到底該不該結婚。他的方法是將結婚的優點及缺點分兩欄列出並加上權重,在經過一段時日的反覆思考與修改之後,分析的結果顯示結婚的缺點多於優點,所以他決定……還是要結婚!因為他對他們的婚姻「有信心」。

由於信心的非理性力量,我們可以看到當投資人對股市有信心時,往往不顧客觀資訊顯示股價已太高,還是拼了命的往裡跳;相反地,當投資人對股市失去信心時,不論股價有多低,仍然沒有人敢進場撿便宜。


公平

人們常常為了表達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懲罰那些待人不公平的人,而做出從理性經濟層面來看,損人不利己的行動。正面的例子,如許多網友願意花費寶貴的時間與精力,人肉搜索霸凌事件、虐狗事件的施暴者,甚至架設網站、上街頭抗議、成立非營利組織,為不公義的事件討公道;負面的例子,如分手的情人傷害前伴侶、離職的員工破壞前公司信譽、花費超過損失的金額只為告倒違約的對手…等。

上述這些例子的當事人(或許可稱他們為『復仇者聯盟』),都無法獲得經濟上的報償,甚至必須付出額外的資源從事復仇行動,但只要復仇成功,他們就會獲得大腦的報酬,產生快樂的感覺。

在演化上,合作互惠有利於社群成員存活,而報仇雖然損人不利己,卻可避免自私者再犯,以及嚇阻其他人做出自私的行為。故短期來看或從理性經濟層面來看雖然不理性,但長期而言卻帶來較好的結果。

短期股價之波動受到投資群眾的「信心」影響,信心的本質是信任,而不公平的事件,例如馬多夫事件、連動債事件…等貪腐與蒙蔽誤導之行為,會減損投資群眾對市場的信任,進而影響短期股價波動。


貪腐與蒙蔽誤導

貪腐是指違法賺取利益的行為,例如馬多夫…等龐氏騙局;而蒙蔽誤導是指技術上合法但動機邪惡的經濟活動,例如抵押資產證券化…等衍生性金融產品。

古典經濟學派認為,若每個人能無阻礙地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便可對總體經濟帶來最大利益。而資本主義的其中一個致命傷在於,市場是由不理性的個人組成,而個人追求的其實不是自己的最佳利益,而是「自以為」的最佳利益

例如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卻耗盡了地球環境的資源,大自然的反撲則使企業付出更大代價;例如金融業自以為創新衍生性金融產品,可增加自身報酬並將風險轉嫁給他人,殊不知在金融海嘯引發的骨牌效應中,自己就是其中一塊骨牌;例如個人為了追求經濟能力之提升而拼命工作,卻忽略了更重要的人際關係、身體健康、道德情操等,真正能帶來幸福快樂的事物。

動物本能讓我們短視近利,所以完全放任市場自由運作是行不通的

其次,資本主義另一個致命傷在於,經濟動機和寬鬆的制度會引誘人們從事貪腐與蒙蔽誤導行為,我們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道德崇高

為了賺錢,賣方不只會提供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還會提供我們「以為需要」且會付錢購買的東西。由於賣方的經濟動機比買方強烈,所以常常造成賣方利用「資訊不對稱」與「資訊壟斷」來剝削買方。所以在資本主義中,消費者保護一直是重要議題,尤其是金融投資業,特別需要消費者保護。

另外,政府金融管理制度的鬆綁,會提供貪腐與蒙蔽誤導的機會,而少部份貪腐與蒙蔽誤導的行為未受到應有的懲罰,則會鼓勵更多人從事類似的活動(例如銀行爭相發行衍生性金融產品)。

因為貪腐與蒙蔽誤導行為造成的「財富效應」、「黑金效應」與「灰金效應」意指透過投資、貪腐與蒙蔽誤導行為賺到的錢,會進一步增加投資的意願與金額),成為股市(經濟)泡沫的推動力量之一。這也是每一次股市(經濟)泡沫不斷擴大時,都辦隨著檯面下的貪腐與蒙蔽誤導活動的原因。

然而在股市(經濟)泡沫破滅之後,這些貪腐與蒙蔽誤導活動的一一現形,增加了投資群眾的「不公平感」,無異對市場「信心」給了一記重擊,則進一步加劇了股市的崩盤。


貨幣幻覺

貨幣幻覺是指我們大多只從貨幣上的數字來衡量貨幣的價值,而非從貨幣的實質購買力來衡量貨幣的價值,也就是說我們常常忽略通貨膨脹的事實。古典經濟學認為人們不存在貨幣幻覺,或凱因斯認為人們擁有完全的貨幣幻覺,皆與事實不符,實際上人們是擁有部份的貨幣幻覺。

或者說經過資本主義長期的運作,人們大多已經知道通貨膨脹的影響,但除非刻意思量,否則在財務決策上往往還是會忽略通貨膨脹

貨幣幻覺對投資市場的影響在於,投資人若只從名目報酬率來估算自己的投資報酬率,往往在股市(經濟)泡沫時其高估自己的資產增加比例,因為「財富效應」的影響則又投入更多資本在投資市場中,加劇投機泡沫的擴大。

相對地,若股市崩盤伴隨著長期經濟不景氣與通貨緊縮,投資人也會高估資產雖水的程度,而更加省吃儉用、不願從事投資活動,則使經濟不景氣更嚴重。


故事

人腦天生是以敘事方式來思考,把一連串具有內在邏輯和連續變化的事件,結合成一個故事。以故事型態呈現的資訊使我們更容易理解、記憶,並進一步產生行動。「信心」、「公平」、「貪腐與蒙蔽誤導」和「貨幣幻覺」都是透過故事的包裝在影響著我們。

人類以故事為基礎的敘事方式,使我們難以理解隨機性,因為隨機性無法放進故事中我們常因為未能認知到,有些事就是隨機而不具任何邏輯與規則的,而犯下嚴重的錯誤

短期股價波動其實和基本面沒什麼關係,投資人並不知道市場正確的價位,也很少有投資人會花時間研究市場價位過高或過低在影響短期股價波動的原因上,故事比事實重要。少數幾個故事影響我們的程度,遠大於大量相對客觀正確的數據與資料

例如,上市公司或股票承銷商,會向投資大眾訴說一個故事,把公司的歷史、產品及消費者見證娓娓道來。故事中通常不會討論數量或機率,也不會針對未來股利或盈餘說明股價是否合理。

又例如,員工通常喜歡購買自家公司股票,只是因為他們聽過更多有關公司的故事。事實上他們因過度集中投資,而冒了極大風險。

--

從眾、口耳相傳 與 非理性繁榮

投資群眾對股市的「信心」(樂觀或悲觀),常常造成極端的股價波動(泡沫或崩盤)。而群眾的「信心」以「故事」的型態呈現、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染,就像流行病的感染一樣

不斷交換資訊是人類的基本特質,無論你在什麼地方,只要不是在專心工作、吃飯或睡覺的兩人以上,通常都是在講話。傳遞最快的資訊是危險、食物來源、社群及其他成員的資訊,看看網路上充斥的資訊就知道,天災人禍、美食介紹和八卦消息通常散播最快

另外具體的故事又比抽象的資訊容易流傳,你應該很少看到facebook上流傳微積分或統計的講解吧。關於微積分或統計課堂上發生的故事,道是常常四處流傳。(換句話說,本文廣為流傳的機會微乎其微><,唉~~~)

至於傳播的媒體,印刷品、廣播、電視、網路都傳播速度或範圍都很厲害,但卻不容易影響群眾的行為我們的行為深受周遭的人的行為,及面對面的資訊傳播所影響

假設你看了網路上的影評而決定去看一部電影,但還沒去看之前又聽了你的好朋友面對面向你抱怨這部影片有多爛,試問哪一種資訊對你的影響較大?應該是後者吧,但網路上的資訊是眾多網友的多數意見,甚至還有專業影評的專家意見,理應比一位朋友的資訊更具說服力才對啊。這便是口耳相傳與從眾的力量。


綜合五種「動物本能」以及「口耳傳效應」,重視群眾心理的投資取向(空中樓閣理論)認為,投資人應該去注意在投資大眾中流傳的「故事」,尤其是透過「口耳相傳」的故事,是否透露出投資大眾對市場的信心(或無信心),當此種信心(或無信心)達到某種極端,而導致投資人行為普遍一致時,代表趨勢即將反轉。

就像心理醫師無法知道一個平常人有什麼心理困擾,但一位患有心理疾病而表現出極端行為的人站在心理醫師面前時,他就是能辨認出來;同樣地,一位長期學習投資心理學的投資人,平日雖無法預測股價走勢,但在投資群眾呈現極端樂觀or悲觀心理,與集體一致的投資行為時,他就是能辨認出來

--

本文部份內容摘自:


《動物精神》天下文化

《葛林史班的非理性繁榮》時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