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讓現實更美好的《遊戲化實戰全書》


周郁凱(Yu-Kai Chou2003年決定退出《暗黑破壞神2》之後,徹底感到空虛與憂鬱:「我花了數千小時累積經驗、升級、贏得更多金幣、收集更佳裝備……現在卻一無所有。過去這幾年我花在遊戲上的所有時間,真的毫無意義嗎?如果我將這些時間拿來學習新語言,或者拉小提琴呢?這樣我會在現實世界中成為『高手』,而非只是在逃避現實的數位世界中而已。



他正在經歷著名未來學家暨另類實境遊戲設計師─珍‧麥高尼格(Jane McGonigal─在《遊戲改變世界,讓現實更美好》之中提過的「玩家之悔」。只要一想到玩遊戲的時間可以幹許多別的事,一種突如其來的可怕空虛感就會緊緊抓住我們。打完一款遊戲後的興高采烈,總是伴隨著空虛感帶來的一絲絲刺痛。做一些更困難、更具挑戰性、更有成效的事情,會不會過得更好些?

沉浸在虛擬世界中,讓人感到無比的專注與愉悅,不捨離去;回到現實世界裡,卻讓人無比空虛與憂鬱,後悔不已;有時「擺脫」某些最「熱愛」的遊戲,甚至讓人如釋重負、重獲自由。(你不一定玩過電玩遊戲,但也許你追過劇集、迷過小說。就是這種感覺!)遊戲就是這麼的弔詭,而玩家的行為也顯得如此矛盾。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每個人都喜歡玩遊戲,不論是電玩遊戲、桌上遊戲,還是從小玩到大的實境遊戲(例如捉迷藏、鬼抓人、扮家家酒)。因為遊戲讓我們有機會:


  1. 主動挑戰障礙:充滿動機、專注投入、發揮潛能與創造力。
  2. 保持正向樂觀:期待成功、不怕失敗,享受過程而非只是追求結果。
  3. 發揮生產力:擁有明確的目標、可操作的步驟,和生產力的保證(努力一定會有收穫),讓人產生工作的目的感與意義感;立即且生動的回饋,則讓人實際感受到成就感,以及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力。
  4. 建立社會連結:拆除社交高牆,從共享虛擬環境的「社會臨場感」到協同創造、共同解決問題的團隊合作,滿足不同程度的社交需求。
  5. 超越小我、追求大我的實現:激發敬畏感與歸屬感,感覺自己是更大整體的一部份,認為自己的努力對整體的目的有所貢獻。


這些都是我們天生擁有的需求、我們渴望被滿足。相對於遊戲世界,在現實生活中則是: 

  1. 充滿著千篇一律、平淡無奇的例行工作。
  2. 失敗通常伴隨著痛苦與懲罰;要求我們忍受難受的過程、追求遙不可及又無法保證的成功。
  3. 缺乏明確的目標與可操作的步驟,常常讓人覺得徒勞無功;缺乏立即且生動的回饋,讓人缺乏成就感與存在感。
  4. 人際關係可能愈來愈疏離,或者人際互動充滿愈來愈多算計、惡性競爭,帶來更多的人際壓力與風險。
  5. 愈來愈強調個人成就與利益,缺乏與大我的連結和歸屬。

正是因為現實生活無法滿足我們天生的渴求,所以我們才會那麼想逃到遊戲的世界去。不過我們畢竟生活在現實世界中,偶爾的遊戲雖然有助於提振精神和自我激勵,但過度的逃避與放縱則會讓人需耗資源、喪失現實感,弊多於利。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超越短暫愉悅感與成就感,而能提供持久正向情緒的遊戲。更甚者,我們需要學習遊戲之所以那麼激勵人心的秘密,運用在真實世界中,亦即將現實生活給「遊戲化」。那麼現實世界將會更美好,我們將不用再遁逃到虛擬世界中尋求慰藉,而是迫不急待地投入真實生活當中。


就在那次「玩家之悔」的體驗之後,周郁凱了解到他在尋找的遊戲就是人生:「如果我在自己的角色扮演遊戲中,我是角色之一,我決不會留在家鄉遊手好閒─在現實生活中這相當於花時間看電視、和朋友鬼混、讓夢想留在原地─當然不會這樣!我會走到荒野之中,打敗怪物、獲取經驗學習新技能、累積資源、與具備同等技能的人結為盟友、從那些等級更高的人身上學習,以及嘗試征服讓人興奮的任務。


唯一的問題是,不像大部份的電玩遊戲,真實人生並不提供清楚的目標、提示你該怎麼做的視覺提示,或顯示目前進度的回饋機制。我們必須設計自己的遊戲,包括明確的目標、有意義的任務,以及充滿創意的回饋系統。我們必須動手將人生轉為完整的冒險,讓身為玩家的自己在其中提升與成長。


周郁凱展開長達十年的追尋歷程,思考「如何讓遊戲更有意義?」以及「如何讓人生更有樂趣?」兩個發人省思的設計問題。遊戲一旦更有意義,就成為真實的人生;而人生若能更有樂趣,也就無異於一場遊戲了吧!這項醒悟讓周郁凱展開個人成長與創業的旅程。儘管當時他年紀尚輕,但多年來身為遊戲玩家的爭戰經歷,幫助他更快精通這場人生的新遊戲,朝向「高級玩家」之路邁進。 




周郁凱原創了「遊戲化八角分析框架」、「黑帽核心動力vs.白帽核心動力」等全新概念,在全球推動遊戲化的開拓與實踐。他在2015年被評選為「最有影響力的遊戲化大師100」中的Top1,並在20142015年由遊戲化大會授予「年度最佳遊戲化大師」。著有《遊戲化實戰全書》


《動物本能》動物精神 & 非理性繁榮



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或譯「動物精神」,原為凱因斯在其經典著作《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中的核心概念。卻因過於抽象,且與當代主流經濟學牴觸,而遭遺忘。但缺少「動物本能」的凱因斯學派,只能算是平庸化的凱因斯學派。

古典經濟學認為經濟活動源自於「理性經濟動機」,但其實許多經濟活動也受「非經濟性的動機」所支配這些非經濟性的動機源自於本能性的心智運作模式,凱因斯稱之為「動物本能」,並認為「動物本能」是經濟波動(市場無效率)的主因、是非自願性失業的禍首,更是資本主義潛在不穩定性的來源


例如,若依照理性的經濟動機行動,失業勞工應該願意接受較低的薪資,畢竟有收入總比沒收入好;但依照非理性的動物本能,失業勞工對較低薪資感到「不公平」的心理,讓他寧願失業也不願接受低薪工作機會。


《動物本能》一書提出五個影響經濟最重要的動物本能,分別為信心公平貪腐與蒙蔽誤導貨幣幻覺故事


信心

古典經濟學也有提到信心,不過他們將信心視為人們在理性地分析手邊資訊後,對未來做出的一種預測或期望值。有信心,代表經分析後未來前景光明;沒信心,代表經分析後未來前途黯淡。這種說法隱含信心是思考與分析的結果、是理性的。

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擁抱B選項》重新發現幸福


Facebook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與華頓商學院心理學教授亞當.格蘭特一起寫的這本書《擁抱B選項》,書的封面寫到「面對人生無法避免的失去與傷痛,我們仍可以鍛鍊韌性、重新發現幸福。」人生若是一所學校,失去是我們的必修課。我們都會遇到艱難的時刻。有時候能預料得到,但常常是措手不及。可能是與情人的分手、暴雨殘害我們的家園、意外的親人離世。人生無法事事如意,當我們想要的A選項不可得時,就好好把握B選項。

名作家C.S.路易斯曾說:「從來沒有人告訴我,悲傷的感覺和恐懼如此相似。」理學家馬汀.塞利格曼研究我們習慣用什麼方式、以什麼角度來解釋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特別是每個人在生活中難免遇到的不愉快。不同的解釋型態,對於面對負面事件產生悲觀或樂觀的想法。悲觀的三P想法讓我們更難從失去中復原。
(1)把問題個人化(Personalization),也就是內在歸因,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2)普遍性(Pervasiveness),覺得生活的所有層面都完了。
(3)永久性(Permanence),覺得一切都會一直那麼糟,不可能變好了。
而解釋型態是一種習慣性的思考方式,可以經由後天學習。人是可能從創傷中復原,是可以渡過難關的。韌性是我們因應逆境的強度和速度,而且是可以培養的,韌性的重點不在於擁有脊柱,而在於如何強健脊柱周遭的肌肉。



人總是避開痛苦的話題
心理學家有個「沉默效應」來說明避而不談傷心話題是常見的現象。然而,我們因為保持沉默,把家人、親戚、朋友都拒絕於門外。此外,沉默可能令我們更加痛苦,若能敞開心房談談創傷,能增進身心的健康。和朋友聊一聊,也能幫助家人、親戚、朋友更了解我們。協助受創的人最有力的作法,可以直接對他們說,我了解你的痛苦,我在你身邊。

面臨創傷會產生無力感以及失去控制感,與其問這些創傷者需要什麼幫忙,不如直接去做些事。治療師梅根.德韋恩觀察到:「人生有些事情無法修復,只能承擔。」即使只是握住別人的手這樣小小動作,都可能有幫助。友誼不只是付出,還要能大方接受別人的關心。而我們身旁的人要理解悲傷沒有公訂的時程表,每個人的悲傷時間與悲傷方法都不一樣。



坦誠自己不完美
齊克果:「人生唯有在回頭時才理解,但日子卻得往前過下去。」真正能幫助我們應付創傷、苦難、向前邁進的是自我慈悲的心態。心理學家克莉絲汀.聶夫說明自我慈悲是:你對朋友多仁慈,就秉持相同的慈悲心善待自己。我們因此能以關懷和諒解的態度面對自己的過錯,而非一味自我批評,感覺羞恥。我們都不是完美,允許自己犯錯。

我們常常比我們想像中的脆弱,也比想像中的更堅強。面對生命中的苦難與打擊,我們會感到痛苦,並留下傷痕。但我們也可以有更柔軟的心面對生命。海倫.凱勒曾說:「當一扇幸福之門關起來時,自然會有另一扇門打開;但我們往往盯著那扇關著的門太久,以至於沒有注意到另一扇門早已為我們開啟。」常常一個新的開始,是另一起點的結束。有時,人生的功課就是要將快樂的10分鐘變成10年,而痛苦的10年縮短成10分鐘。如書中說言:「悲傷雖會像浪濤般洶湧來襲,也會如潮水般退去。頂住波浪的我們並非僅是站在原地,某程度上我們變得更堅強。」

人生中的不如意,我們可以努力修練莊子的最高境界『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也就是莊子在人間世中提到:「我們應該做到不讓任何的悲傷或快樂攪擾動盪一己之內心,知道有些事情是自己無能為力的,那就把它當作是命中註定好會發生般地安然接受,這就是德行的最高境界。」《人情》



2017年9月4日 星期一

閱讀實踐力訓練》遊戲化人生戰略

一、簡介
我們熱愛閱讀與學習,我們之所以看書不是為了娛樂消遣、也不是為了考試考證照,更不是為了求得一官半職或加官晉爵。我們不當閉門造車、獨學無友,或者鎖在象牙塔裡死讀書的書呆子。我們相信透過閱讀而學習到的知識可以在生活中實踐,進而培養出生命的智慧。真正的學習必須能夠促成行動解決問題造成改變

這是一個由短期課程(每期2~6週,每週1堂課)組成,同時可以長期持續參與之終身學習社群。我們精選優良讀物為主軸、以科學的「投資心理學」、「正向心理學」與「樂齡心理學」最新研究成果為學習焦點,透過閱讀的實踐,以及社群成員們正向的人際互動,一起在財務、工作、生活及人際關係上,朝成功智富又幸福快樂邁進

二、本期課程資訊



題目:遊戲化人生戰略
日期:9/19()9/26()10/3()
時間:19:00~21:30
地點:忠孝西路一段50號(詳細教室編號,報名完成後以E-mail或手機簡訊告知)

內容簡介:

9/19()【八角框架:遊戲化不只是點數、徽章、排行榜】
        「遊戲化」是一種將常見於遊戲之中的樂趣與參與元素,仔細應用於現實世界或生產活動的本領。然而,只是將某件無聊的苦差事加上PBL(點數、徽章、排行榜),是無法讓它自動變得令人興奮的。沒有深入使用者的動機因素,而直接運用最常見的「遊戲元素」,只會造就膚淺的使用者體驗。真正的遊戲化設計要把使用者動機放在首位,重視使用者的體驗與感覺,而非運用遊戲機制和包裝來達成設計者的目標。想像一個在「必須做」與「希望做」的事情之間沒有分隔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每件事情都充滿樂趣與吸引力,你每天早上醒來都在迎接新挑戰,在強大的動機因素下,苦工有了新意義,這正是優秀的遊戲化設計能夠創造的前途與願景。

9/26()【商業遊戲化:產品、工作場所、行銷】
        今日人們已被網際網路帶來的快速滿足寵壞,加上遊戲帶來的大量授權與即時回饋,以及隨時與社群網路保持連線。使用者、顧客與員工們已經難以忍受設計不佳、沒有考量他們動機的產品了,尤其當他們有眾多競爭產品可供選擇的時候。一項產品只是擁有很棒的科技與功能性是不夠的,還必須非常引人興奮、沉迷使用,且迫切想與朋友分享他們的體驗。相同道理,如何創造合適的環境與系統,激發工作者的能力與期待,為某件值得的目標變得充滿動力與幹勁?或者,如何建立完整的行銷生態系統,讓行銷人與顧客經由多種互動,享受愉快與持續投入的體驗?這些都是商業領域的遊戲化。

10/3()【生活遊戲化:職涯、生產力、教育】
        既然遊戲化很能激勵人們從事某些活動,為什麼不能用來激勵自己呢?現代的許多科技讓生活遊戲化更加可行與受歡迎。像是大數據、穿戴式科技、量化自我、物聯網等,將我們所做的每件事紀錄下來,以便自己追蹤、優化自己的生活方式。遊戲化的生活應用包括:管理工作清單、增加運動量、準時起床、健康飲食、或學習新語言等。我們可以將追求人生目標的整體性活動給遊戲化:(1)找到自己的遊戲→(2)分析自己的初步數據→(3)擬定自己的技能發展計劃→(4)與盟友結盟→(5)找到正確的關卡→(6)在遊戲中勝出。一旦遊戲變得更有意義,它就成為你的人生;一旦人生變得更有樂趣,它就變成一場遊戲!

三、進行方式:
第一階段19:00~20:10 深度閱讀:由團體帶領人引言,講師發表課程主題演說/授課。
第二階段20:20~21:30 閱讀實踐:由團體帶領人引領參與者進行討論、分享、應用與實踐。

四、延伸閱讀 / 推薦書單:
《遊戲化實戰全書》
《善用遊戲因子,解決各種問題》
《不懂魔獸世界,你怎麼當主管》
《從思考、設計到行銷,都要玩遊戲!》
《企業遊戲化》

《遊戲改變世界,讓現實更美好!》
《動機,單純的力量》
《就是要說服你》
《影響力》
《快思慢想》
《誰說人是理性的》
《鉤癮效應》

五、報名方式與費用
一次報名三堂課,共1,950元。9/12()前報名繳費。

六、報名流程
(一)9/12(二)前,填寫以下報名表並送出
(二)收到E-mail(優先)、LINE訊息或手機簡訊回覆(含教室地點及匯款資訊)
(三)完成匯款繳費後,以E-mail(優先)、LINE訊息,或手機簡訊告知完成繳費及帳號後五碼。

七、授課教師 / 團體帶領人:周舜欽 簡均羽


歡迎免費訂閱:Life心理學講堂〈請按此〉

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當投資理財遇見心理學》現金&保險(未完成)

莫非定律說:可能會出錯的地方,一定會出錯。依我看,莫非可能還太過樂觀,若說「壞事總是發生在好人身上」也不為過。古希臘人對命運女神的形容是:「沒有什麼事情是命運女神不敢做的」。

曾經有一位退休老師領了退休金之後,在保險業務員的慫恿之下,將大部分的退休金拿來買投資型保單,他的說法是「反正這筆錢我也用不到」。誰知道在繳了幾年後,沒畢業的兒子把別人的肚子給搞大了。原本結婚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是對方家長對於未婚懷孕這件事大為光火,極為強勢地提出非常高額的聘金及多項要求。這位退休教師原本就自覺理虧,又面對如此強勢的親家,只好咬緊牙關、照單全收。為了支付兒子的結婚支出,退休老師只好將繳了幾年的投資型保單解約,而拿到手地現金少得超乎他的想像,一半以上的退休金全都不翼而飛,剩下的錢則全都拿來支付兒子的結婚費用,以及緊接而來的育嬰費用。

生活本來就充滿著風險,什麼時候會用到錢,只有天知道。所以穩健理財的守則之一就是:讓自己擁有現金和保險。

現金儲備 流動性風險

對抗無法預測又會產生極大衝擊的「黑天鵝事件」,最好的方式就是足夠的「備餘」。如果單純就財務方面來說,就是要有足夠的現金儲備,這筆儲備金能夠支應你三到六個月的生活所需(包含定期和不定期的預估支出),以降低你的「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的定義是「將資產變現時,產生損失的可能性」;從字面上解釋則比較平易近人,流動性風險就是你的錢缺乏流動性、被卡死了。而錢為什麼會被卡死呢?通常是因為金融商品的契約規定,或者因為市場缺乏效率所造成的。

例如,當你將一筆錢拿去買定存,需要提前解約時,會損失部分利息;當你買了二十年的儲蓄險或投資型保單,需要提前解約時,也會需要支付違約金。當你買了一棟房子,急需出售變現時,可能短時間賣不出去,而不得不降價求售;同樣的,如果你想賣掉手上交易量不大的股票,有可能因為賣不出去而產生損失。這些都是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不能小覷,為了追求較高的報酬率而犧牲流動性風險,或者因為忽略生活的不確定性所產生的「計畫謬誤」(高估自己對未來的掌握度),都是很危險的。所以每當你要做出十年二十年的財務規劃時,例如繳二十年的保單,或者二十/三十/四十年的房貸時,一定要考慮流動性風險,在手上留有足夠的現金,以應付個人的黑天鵝事件。

現金部位 資產配置再平衡

雖然現金儲備很重要,但是你的理專、營業員、保險經紀人或投資顧問可能會告訴你,應該將資金最有效率的應用以對抗通貨膨脹,若保留現金部位而不投資,就會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報酬率、付出龐大機會成本(意思是本來可以賺而沒賺到的,就等於相對損失了)。

關於這個問題,我提出兩點個人的看法。

老娘幹嘛這麼麼累?!》順境比逆境更難應付


我們直覺認為逆境比順境更難應付,事實上正好相反。在克服逆境方面,人類擁有長久的經驗和傳統,但如今我們卻面對一個經驗極少的任務,那個任務就是如何安然度過富足順境。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將人類基本需求分為「匱乏性需求」和「成長性需求」。面對逆境時,我們的目標是滿足匱乏性需求:生理、安全、愛與隸屬、自尊與尊重的需求。此時我們急迫的匱乏感(如飢餓)、明確目標和具體做法。

但面對順境時,我們的目標轉為滿足成長性需求:求知、藝術性、自我實現的需求。此時我們沒有急迫的動力、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做法。這時雖然三餐得以溫飽、有穩定工作收入,但卻可能感到一種空虛無意義感。這正是面對富足順境時最大的挑戰。

然而大多數人因為沒有學習,直覺會採用應付逆境的方法來面對順境,但就像沒有憂鬱症的人吃百憂解並不會變快樂,沒有頭痛的人吃普拿疼也不會更清醒,用逆境的方法來面對順境是行不通的。學習正向心理學,便是幫助您在順境中邁向圓滿得有效方法之一。


越快樂,越健康》一趟減肥的心理學之旅


投資心理學書院怎會開始講起減肥來了?不用緊張,你沒有看錯,就像教育學家杜威說過的,教育即生活,只要和人生幸福快樂有關的事,都是本書院的討論重點。況且筆者並沒有撈過界,看看以下這些減肥和投資的相似之處,會讓你大吃一驚:(閱讀本文時,讀者可自行把減肥類比為投資行為,將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

《愛無能的世代》閱讀心得

當我們生活在科技創新、價值觀多元的環境時,我們的愛情觀是否也產生一些變化,德國新世代代言人米夏埃爾用自身經驗點出愛無能世代,也是無能維持關係的一代。《愛無能的世代》書中提及「愛無能」起源於不想被關係限制,愛無能與人我聯繫的無能(依附障礙)是追求普遍的自我實現,以及追求想像的完美所造成的現象─以為世界上某個角落有個更適合我的人存在。若現有的關係出了問題,這種意識會更清楚。

感情的定型心態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德威克教授在分析情感的定型心態者,他們常有的想法是「感情如果必須經營,就表示兩人並不適合」,找到對的人就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不會再有問題。而知名婚姻權威亞倫.貝克說,對感情最具傷害的想法就是:「如果我們的感情需要努力經營,就表示它一定有非常不對勁的地方。」

情感定型心態者的另一個想法,是問題代表性格的缺陷。有時指責自己,大多數時候是責怪對方,覺得是對方性格的問題,甚至到對兩人關係的不滿。然而,卻沒有想到選擇一個伴侶就是選擇一組問題,世上沒有完美之人。愛情專家約翰.高特曼:「每椿婚姻都有賴努力才能保持在正軌上;隨時都有拉鋸戰…一股是合的力量,一股是分的力量。」

似乎愛無能世代的情感是定型心態者還不少。若我們接受感情的不完美,盡量避免爭論對錯、指責對方或翻舊帳,相信問題只要解決掉,我們能持續處理問題、減少傷害並及時調整,我們的感情生活反而越來越健全,如同本書作者米夏埃爾相信對另一個人的愛,會在一個人內心深處激發出要為對方和自己成為更好的人的意願。

權力與自由需求

書中描述「愛無能世代」:
「追求女生的時候,甚至連稍微自我犧牲一下的意願都沒有,感情應該順其自然發展,各方面都必須是本來就很和諧的」
「工作對我來說很重要,要實現自我,就必須努力工作付出代價。我們吵架吵個沒完,這會影響到我的工作」
「他們不願意接受任何妥協,要有自己的自由空間,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實現自我」
「我目前並不想定下來,我要專注在自己身上。」
愛無能世代,是重視「個人權力與自由需求」的世代。

心理學家威廉.葛拉瑟認為最佳的婚姻組合建構在高度的愛與歸屬感需求、低度的權力和自由需求以及高度的樂趣需求。而低權力需求意味著高協調意願、願意妥協溝通。有高度自由需求的人常在長期的感情中掙扎。自由的本質是沒有人擁有他們,婚姻是不可能達到完全自由的狀態,當自由需求很高,在感情的維持上就會不斷產生挑戰。

愛的先決條件

《愛是正能量,不練習會消失》談到愛的先決條件。第一是安全感,如果周圍存在威脅或危險就不大可能會感受到愛。忍受著抑鬱、孤獨、焦慮、低自尊的人對於威脅過度敏感,缺乏安全感是產生愛的第一大障礙。《愛無能的世代》作者米夏埃爾的個人經驗也指出,有親密關係障礙的人,擅於和周遭的人有良好但只停留在表面的來往;在過往關係中有過很不好經驗的人,常常會變成愛無能。

愛的第二個先決條件是連結,那種與另一個人之間瞬間發生的感官感受的連結。今天德國只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認為,面對面談話是感覺最好的溝通方式。他們的溝通方式變了,寧可傳簡訊或錄語音訊息,而不直接聊天。米夏埃爾用幽默諷刺的口吻說,我們應該乾脆這麼想,你遇見了你一生中的真愛,但你沒發現,因為你只顧全神貫注地盯著你的智慧手機看。

《愛無能的世代》這本書讓我們思考這個世代的「愛無能」,也鼓勵我們開始的力量在我們自己身上,有了開始,才有改變。每個人都有會害怕改變、害怕孤獨、害怕為愛受傷…明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對自己的感覺和行為負責,藉由肯定自我來啟動生命能量,找回愛人與被愛的能力。



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創新的用途理論》閱讀心得


當世界在改變時,我們也必須改變。然而,要如何改變或是說要如何創新,這就很不容易。許多公司為了少部份的創新,花了不成比例的成本與心力,實際上的改變和突破卻付之闕如。如果方向不對,速度再快都沒有用,書中引用大聯盟傳奇捕手尤吉.貝拉的一句名言:「我們迷路了,但我們開得很順,正快速前進。」《創新的用途理論》這本書讓我們從正確的問題開始問起。

品質管理之父愛德華茲.戴明曾說:「你要是不知道怎麼問正確的問題,就找不到答案」。對於本書作者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觀察而發覺這個比較好的問題是「你『雇用』那個產品來做什麼?」換句話說,顧客生活中出現什麼「任務」需要解決,促使他購買商品或服務。這個思考問題可以幫助我們釐清顧客不光只是購買產品,而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特定任務。例如奶昔這個產品能解決不同任務,早上的顧客喝奶昔,可能是排解通勤的無聊;而下午的奶昔卻是增近親子關係。因此,想賣出更多奶昔的人就可以從不只一種方式來著手提升奶昔的銷售量。用途理論就是有效了解顧客需求,找出顧客想解決的任務,開發適合的商品或服務。

管理之父彼得.杜拉克提出的組織五問:
Q1:我們的使命是什麼?
Q2
:我們的顧客是誰?
Q3
:顧客在乎的是什麼?
Q4
:我們追求的結果是什麼?
Q5
:我們的計畫是什麼?

顧客需求與我們的計畫也是克里斯汀生在本書特別強調,如果規劃策略時可以從了解產品的「用途」開始著手,在市場的競爭時就不需要碰運氣。卓越的創新者不是看現況來預測未來的走向,而是逼自己跳脫既定的假設,去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式。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創造未來。

當然,用途本來就是很多元且複雜的,不只可以從實質面來看,還要從心理面、社會層面、甚至是情境因素,若只有把用途局限在實質用途,反而無法發現其他層面的影響更為廣大。像是退休人士的學習活動可能實質來看只是為了打發時間,但是,可能有更深層的需求像是人際互動、學習新知、拓展視野。從用途理論來看,我們常常搞錯競爭對手,或是進一步說,競爭不只限於同類產品。書中舉例問到網飛(Netflix)的執行長里德.哈斯廷斯:網飛是否跟亞馬遜競爭?他回答:「其實我們是和你放鬆時做的每件事情競爭。我們和電玩競爭,我們和喝酒競爭,我們也和其他的影片網站與桌遊競爭。」從用途理論來重新思考產品或服務的競爭局面時,就會產生不同的看法。

因此,當思考未來的走向時,公司都需從顧客日常生活解決任務中,考量到產品的複雜多元用途,而打造及設計產品,幫助顧客達到想要的進步及解決麻煩。最能了解「顧客『雇用』那個產品來做什麼?」的業者,就能取得競爭優勢,這也是用途理論的功效所在。

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閱讀實踐力訓練】轉變,需要一場儀式

一、簡介
我們熱愛閱讀與學習,我們之所以看書不是為了娛樂消遣、也不是為了考試考證照,更不是為了求得一官半職或加官晉爵。我們不當閉門造車、獨學無友,或者鎖在象牙塔裡死讀書的書呆子。我們相信透過閱讀而學習到的知識可以在生活中實踐,進而培養出生命的智慧。真正的學習必須能夠促成行動解決問題造成改變

這是一個由短期課程(每期4~6週,每週1堂課)組成,卻可以長期持續參與之終身學習社群。我們精選優良讀物為主軸、以科學的「投資心理學」、「正向心理學」與「樂齡心理學」最新研究成果為學習焦點,透過閱讀的實踐,以及社群成員們正向的人際互動,一起在財務、工作、生活及人際關係上,朝成功智富又幸福快樂邁進

二、本期課程資訊



題目:轉變,需要一場儀式
日期:8/15()8/22()8/29()9/5()
時間:19:00~21:30
地點:忠孝西路一段50號(詳細教室編號,報名完成後以E-mail或手機簡訊告知)

內容簡介:

8/15()【轉變理論篇】
很多人把人生中所遭遇的改變與轉變混為一談。改變只是生活外在的變化,而轉變是內在的心理調整。假如我們只有經歷改變而沒有轉變,我們的外在也許不一樣了,其實內心還是老樣子,不斷重複著過去的習慣與行為。透過儀式幫助我們度過轉變時期,開啟新的生命篇章,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能做好準備。

8/22()【轉變人生階段篇】
一個人的「自我」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因其內在生物性心理需求與外在社會環境的互動,不斷發展與平衡。自我發展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歷程,每一階段累積的心理社會力量和資源愈多,就愈能修正早期的發展失序,也更能夠處理後續的發展危機。生命原本就需要全心投入和活躍參與,不出港的船雖不會擱淺但也失去造船的意義。所以,勇敢迎向生命奔流中的暗礁吧,如此才能激起美麗的浪花!

8/29()【轉變感情篇】
一個健康的人隨著成長而成熟改變,對於人生和伴侶的需求也一直在改變。理想伴侶的條件在人生不同階段各不同,困在不幸感情裡的人,往往是那些不思改變的人。伴侶要永保恩愛,通常要為彼此變成六種不一樣的伴侶,才能克服歲月的挑戰,也就是唯有與時俱進,才能讓一段關係永保新鮮。

9/05()【轉變職涯發展篇】

「我從事的工作,對我是否合適?我應不應該改變方向?」這個問題是在職場中的人士最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問題之一。多數人一生中至少會做出一次重大的改行決定,然而改行轉型期的感受是困惑、失落、缺乏自信、無所適從。如果決定改行,知道前方道路如何,不但能增加成功改造的機會,進而在就業時增加找到更多喜悅與成就感的可能性。

三、進行方式:
第一階段19:00~20:10 深度閱讀:由團體帶領人引言,講師發表課程主題演說/授課。
第二階段20:20~21:30 閱讀實踐:由團體帶領人引領參與者進行討論、分享、應用與實踐。

四、延伸閱讀 / 推薦書單:
《轉變之書》早安財經
《每個妻子都該有的6任丈夫》積木
《一個人的療癒》大是文化
《轉業聖經》藍鯨
《老年之書》立緒
《生命週期完成式》張老師文化
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張老師文化

五、報名方式與費用
一次報名四堂課,共2,600元。8/15()前報名繳費。

六、報名流程
(一)8/15(二)前,填寫以下報名表並送出
(二)收到E-mail(優先)、LINE訊息或手機簡訊回覆(含教室地點及匯款資訊)
(三)完成匯款繳費後,以E-mail(優先)、LINE訊息,或手機簡訊告知完成繳費及帳號後五碼。

七、授課教師 / 團體帶領人:周舜欽 簡均羽


歡迎免費訂閱:Life心理學講堂〈請按此〉

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



今天來推薦一本比較輕鬆的書,讀起來雖然輕鬆有趣,但並不代表沒有收穫。侯文詠用幽默有趣的故事和邏輯清晰的立論,提出許多符合「正向心理學」研究的結論。而這些充滿智慧的結論,是學校不會教、父母很難懂,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不乖」!

教育 3 大規準 & 成人教育之侷限


我們假設成人是成熟的個體,都一樣擁有計劃未來、判斷價值的能力和選擇的自由。所以成人教育不會強迫成人要學習,教學內容則迎合成人 ( 短視近利或錯誤的 ) 需求,且不正視成人學習者有程度上的差別而予以分級教育。然而這些都只是「政治正確」的做法。

心理學家霍華德‧嘉納在《不一樣的領導力》中提到,大多數成人仍繼續使用兒同時期的運思方式,只有少數成年人發展至成人應有的抽象與後設運思方式。成人沒有想像中的理性,也沒有足夠的知識和智慧選擇正確的學習內容,更因為進社會後是否持續學習的差異,造成程度上極大的鴻溝。

不論兒童或成人,大腦的發展都具有神經可塑性,且遵守「用進退廢」原則。畢業後不再學習的成人,智力便會退化;而對於不熟悉的領域,成人則無異於兒童。成人教育應在政府規範與市場自由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


【閱讀實踐力訓練】成功與運氣─如何掌握最難以掌握的事?

一、簡介
我們熱愛閱讀與學習,我們之所以看書不是為了娛樂消遣、也不是為了考試考證照,更不是為了求得一官半職或加官晉爵。我們不當閉門造車、獨學無友,或者鎖在象牙塔裡死讀書的書呆子。我們相信透過閱讀而學習到的知識可以在生活中實踐,進而培養出生命的智慧。真正的學習必須能夠促成行動解決問題造成改變

這是一個由短期課程(每期4~6週,每週1堂課)組成,卻可以長期持續參與之終身學習社群。我們精選優良讀物為主軸、以科學的「投資心理學」、「正向心理學」與「樂齡心理學」最新研究成果為學習焦點,透過閱讀的實踐,以及社群成員們正向的人際互動,一起在財務、工作、生活及人際關係上,朝成功智富又幸福快樂邁進

二、本期課程資訊



題目:成功與運氣─如何掌握最難以掌握的事?
日期:7/18()7/25()8/1()8/8()
時間:19:00~21:30
地點:忠孝西路一段50號(詳細教室編號,報名完成後以E-mail或手機簡訊告知)

內容簡介:

7/18()運氣與能力的光譜 統計、預測與心理偏誤
有些事情依靠能力才能成功,有些事則是由運氣主導。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事情結果的好壞往往難以控制,但求好的決策過程而已。然則,要做出好的決策,你必須知道能掌握,以及無法掌握什麼,這兩件事同等重要;而且要小心,不要犯了某些心理偏誤 重要的事不一定能測量,也不是所有能測量的東西都很重要。

7/25()追求成功 刻意練習與能力的提升
「均值回歸」這個容易理解但難以體會的統計名詞,意思是說當一件事情重複試驗很多次,則運氣的影響會逐漸消失,而能力的影響則會日漸重要。也就是說,長期而言一個人是否會成功,終究會回到其能力表現的平均 萬變不離其宗!但是能力如何提升?以及,能力的提升會不會又涉及到運氣的問題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8/1()當個幸運的人─心理素質與正向心理學
運氣是「影響你的生活、似乎不受你控制的事件」。雖然你不太能控制自己的運氣,但是卻能改變你對「自己幸不幸運」的看法。就像幸福快樂程度是主觀的一樣,認為自己幸運或不幸的人,也擁有不一樣的心理特質。幸運的人比較幸福快樂,而快樂的人也認為自己比較幸運。如果我們能培養一些心理素質來增加自己的幸福快樂程度,慢慢地,你也會發現自己擁有幸運的人生。

8/8()和好運交朋友─社會互動與生命的意義
運氣擁有各種面貌,在實際訪談的結果中,多數人認為「幸運的人生」意謂著「有貴人相助」(比起中獎或平順無意外的人生,更令人感到幸運)。在極少數的人為遊戲中,運氣事件之間是相互獨立的;然而在多數真實情境中,則是經濟結構與社會網絡會對運氣發生極大的影響力。運氣這個東西,常沿著人際關係的鍊條流動。要想掌握難以掌握的運氣,你得先掌握「與人接觸」的關鍵因素。

三、進行方式:
第一階段19:00~20:10 深度閱讀:由團體帶領人引言,講師發表課程主題演說/授課。
第二階段20:20~21:30 閱讀實踐:由團體帶領人引領參與者進行討論、分享、應用與實踐。

四、延伸閱讀 / 推薦書單:
《成功與運氣》天下雜誌
《快思慢想》天下文化
《刻意練習》方智
《幸運的配方》大塊文化
《就是要好運》寰宇
《學習樂觀,樂觀學習》遠流
《這樣思考,和好運交朋友》九印
《Get Lucky!助你好運》天下文化
《Get Lucky!助你好運II》天下文化

五、報名方式與費用
一次報名四堂課,共2,600元。7/11()前報名繳費。

六、報名流程
(一)7/11(二)前,填寫以下報名表並送出
(二)收到E-mail(優先)、LINE訊息或手機簡訊回覆(含教室地點及匯款資訊)
(三)完成匯款繳費後,以E-mail(優先)、LINE訊息,或手機簡訊告知完成繳費及帳號後五碼。

七、授課教師 / 團體帶領人:周舜欽 簡均羽


歡迎免費訂閱:Life心理學講堂〈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