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制約 ( operant conditioning )
操作制約 ( operant conditioning ) 可視為一種「學習型態」,主要藉由行為的後果來影響行為表現。操作制約常使用之5種技術如下:
施予刺激
|
移除刺激
|
停止刺激
|
|
行為增加
|
正增強
|
負增強
|
|
行為減少
|
正懲罰
(第Ⅰ型懲罰)
|
負懲罰
(第Ⅱ型懲罰)
|
消弱
|
正增強 ( positive reinforcement ) :在個體某種行為表現後,施予某種刺激 ( 施予個體喜愛的事物 ),使得該行為表現增加。例如,在學童主動回答問題後,教師便給予口頭獎勵或獎品,以增加學童回答問題的次數。
負增強 ( negative reinforcement ) :在個體某種行為表現後,移除某種刺激 ( 移除個體嫌惡的事物 ),使得該行為表現增加。例如,教師規定如果學童專心上課,並在課後測驗中獲得高分,便可以不用寫回家作業,如此便可增加學童專心上課的程度。
正懲罰 ( positive punishment ) : 在個體某種行為表現後,施予某種刺激 ( 施予個體嫌惡的事物 ),使得該行為表現減少。例如學童如果亂丟垃圾,教師可請學童負責班級環境之清潔,以減少學童亂丟垃圾之行為。
負懲罰 ( negative punishment ) :在個體某種行為表現後,移除某種刺激 ( 移除個體喜愛的事物 ),使得該行為表現減少。例如,小孩在家中玩具亂丟後,家長便沒收該項玩具,以改善小孩玩具亂丟的情形。
消弱 ( extinction ):在個體某種行為表現後,停止某種刺激 ( 不施予且不移除個體喜愛或嫌惡的事物 ),使得該行為表現減少。例如學童每次故意吵鬧,便可獲得教師的關注,故不論老師如何懲罰,吵鬧的行為依然不減,此時教師改為對學童的故意吵鬧予以忽視 ( 不關注 ) ,則故意吵鬧的行為便會逐漸減少。
操作制約的注意事項
正如上述例子,操作制約在兒童教養及教育上有許多應用之處,但由於教育不同於訓練,前者的目的不只是塑造孩子行為,諸如人格發展、道德觀念、依附關係、自我探索...等議題更為重要。因此使用操作制約須注意以下事項:
一、行為結果的呈現須即時:每當目標行為出現後,馬上給予增強、懲罰或消弱,效果最好。
二、多增強,少懲罰:實驗結果顯示,增強的效果較慢顯現,但學習到的行為亦比較持久;相反_,懲罰的效果馬上就能顯現出來,不過一旦停止懲罰,原本的行為也恢復得比較快。另一方面,在懲罰之下當事人只學到「不要做什麼」,而沒有學到「應該做什麼」,學習的效果相當有限。
三、不固定比率與時距增強,效果最佳:按照增強的頻率不同,可分為:
( 一 ) 「固定時距增強」:每隔固定時間增強一次,例如上班族領月薪,由於增強與行為的連結度不高,故效果較差。
( 二 ) 「固定比率增強」:目標行為每出答固定次數,便予以增強,例如業績獎金或按件計酬薪資,由於增強與目標行為連結度過強,故當增強消失或減少後,目標行為消退的也較快。
( 三 ) 「不固定比率與時距增強」:增強與目標行為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有沒有明確規則,此時行為的持續效果最佳,常常可達到永久的學習效果。例如賭博最容易上癮。
四、懲罰不等於羞辱:懲罰的方式不宜採用怒罵、體罰等方式,以免造成生理及心理上永久性的傷害。
五、注意「消弱突然爆發」( extinction burst ) 的現象:消弱技巧可以使原本受到增強的行為逐漸消失,但在消弱的初期,目標行為不但不會減少,還會突然增加。
在實驗中,因為每次壓桿都能得到食物的老鼠,受到消弱 ( 壓桿不再獲得食物 ) 後,壓桿次數會突然增加;在教養上,每次哭鬧都能獲得父母關愛的兒童,在受到消弱 ( 哭鬧不再獲得關愛 ) 後,哭鬧次數和程度也會突然增加。
最後提醒您,某程度來說,老闆和員工的關係猶如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一般,上位者皆希望下位者能表現出特定行為,例如努力讀書或努力工作,不同的地方是,老師大多是為了學生的利益,而老闆則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追求獎賞與避免懲罰本來是天經地義、是動物的本性,但如果你一直置身於刻意營造的獎賞和懲罰中,你就必須靠外在的力量才能行動,就等於讓別人來控制你的生活。為了獎賞,我們一直不知不覺地活在別人的控制當中。我們為了達成別人的目標而活,成為他人獲取利益的奴僕。
在自我管理方面,如果你想建立每天做運動的習慣,便可安排每晚在家運動,並在每次運動後「馬上」洗澡,一方面可以獲得洗澡後通體舒暢的快感 ( 正增強 ) ,另一方面又消除運動後和流浹背和肌肉痠痛的不適感 ( 負增強 ) 。
在人際關係方面,當討厭的人 ( 例如主管或同事 ) 要求你做討厭的事的時候 ( 例如加班,或下班前請你幫忙 ) ,就要斷然拒絕 ( 正懲罰 );而當喜歡的人 ( 例如好朋友 ) 找你做你喜歡的事 ( 例如聚會 ) ,則盡可能答應她 ( 正增強 )。久而久之壞朋友和壞事情就不會再來找你,而身邊大多是你重視的好朋友。
上述例子說起來簡單,甚至是廢話。但仔細想想自己的生活,我們卻常常在做相反的事。
我們常常滿口抱怨,卻還是答應了自己不想做的事,那麼即使你萬般強調「僅此一次,下不為例」,但由於對方還是獲得你的幫忙 ( 增強 ) ,所以下次還是會「麻煩」你 ( 行為次數增加 ) 。
反之,面對好友的邀約,我們常常說「我真得很想去,但是...」,那麼即使你口口聲聲說重視這段友誼,但由於對方受到你的拒絕 ( 懲罰 ) ,所以下次便不會再邀約你 ( 行為次數減少 )。
而你之所以持續出現加班的行為,是因為你能獲得薪水、老闆的讚賞、工作狂的「光榮」頭銜...等增強,所以你很可能已經被老闆、被公司、被資本主義的大環境所制約了。
別人怎麼待你,都是你教他的!
雖然不像「基進行為主義」所主張的「環境決定論」 ( 主張人的行為完全受到外在環境的制約 ) 那麼極端,但我們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的確受到周遭環境 ( 含人際關係 ) 很大的影響。
而這並不是說我們沒有「選擇的自由」,反倒是我們應該積極塑造周遭的環境、審慎選擇來往的人際關係。
善用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操作制約記述,對於喜歡的人事物給予增強,對於不喜歡的人事物則給予懲罰或削弱,久而久之你周遭的環境和人際關係便會逐漸改善,幸福快樂程度便會提升。
記住了!別人怎麼待你,都是你教他的!
相關文章連結
《樂在工作》天下文化
《你的桶子有多滿?》商智文化《不用再上班了》高寶
《不乖》皇冠
一切從停止當個工作狂開始
能把學習當工作的人,少之又少
《打造自己的成功》讚美是一種控制
《把自己賣出去!》人微言輕力量大
金融研訓院「兒童理財教育:身教重於言教」
行為主義》只看一個人怎麼做,不聽一個人怎麼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