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臺灣理財教育 の 發展背景 & 私房研究


理財素養才是關鍵

理財一直以來都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中包含了短、中、長期的財務規劃與執行,短期如每日的生活支出,中期如購置房屋、結婚甚至到撫養子女的教育支出,長期則如退休金、遺產規劃等需要,因此如何妥善進行理財規劃,是每個人天天都需面對的問題。

「理財知識」雖賦予人們管理金錢與處理存款、投資的能力,然而面對現今的金融市場日趨複雜、各樣的金融商品不斷推陳出新,光是擁有理財知識、接受短期理財教育,甚至已經達成理財目標、累積了外在財富,仍然不足以面對瞬息萬變的經濟情勢與社會變遷如何提升「理財素養」(financial literacy)、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與能力,進一步探索富有的定義並充實內在財富,才是後金融海嘯時代的新理財達人


臺灣理財教育的發展背景

(一)金融海嘯─誰該負起責任

20089月爆發的全球金融海嘯,一般認為起因於信用氾濫導致的大量次級貸款(如次級房貸),以及金融機構透過資產證券化將次級貸款的高風險,轉嫁給其他金融機構和投資人。一旦次級貸款的抵押資產價格(如房價)開始下跌、違約率上升,由金融機構或投資人持有的資產抵押證券價格便大幅縮水。

原本只有直接涉及次級貸款業務和資產證券化的金融機構受影響,但透過全球化進而影響與抵押貸款沒有直接關係的大型金融機構。大型金融機構的接連倒閉或陷入財務困境,又影響更多企業、國家及個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股市崩盤和經濟衰退因而產生。

台灣雖然沒有次級貸款的問題,但也難逃股市崩盤和經濟衰退。除此之外,台灣投資人大量持有倒閉金融機構所發行的信貸掛鉤票據(台灣稱連動債),其價格在發行機構破產後暴跌,又在台灣引發另一場金融風暴。

金融海嘯由結構性來看也許可歸咎於人性的貪婪以及政府的管控不足,導致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機制失靈,但從微觀角度出發,則與個人缺乏理財素養有關不論國家、企業或個人在面對金融危機時的決策與處遇行為,都取決於決策者或組成分子(國民、員工、投資人)個人的理財素養

例如因金融海嘯衝擊而面臨倒閉之銀行或企業,政府是否應予以金援紓困的態度與決策,不但與決策者的理財素養有關,更受到民眾輿論的影響,因此在美國、歐洲和亞洲之間,或者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之間,因為國民理財素養之不同,政府的處遇方式也有所差異


(二)下一個金融危機:退休金制度


瑞士銀行資深經濟顧問梅納斯(George Magnus)其著作《The Age of Aging》中指出:「下一個橫掃全球的重大金融危機不是卡債危機、循環信用危機或中國危機,而是退休金缺口危機與銀髮族危機。

包含台灣在內,在低出生率與低死亡率的情況下,先進國家皆逐漸邁向人口高齡化,而各國政府、民間企業與個人對人口結構的變化準備不足,難以應付即將爆發的退休金危機,各國退休金制度面臨重大赤字危機,隨時可能在一夕之間崩壞。研究顯示,如果以過去九年(1993~2002)退撫基金平均4%的年報酬率計算,未來軍公教人員的退休人數加上領取年限,退撫基金最快將2025年正式破產,擊破60萬軍公教人員的退休美夢。

目前先進國家政府相繼以「退休金危機」之名,計劃提高所有人士的退休年齡。例如臺灣勞基法第54條強制退休年齡修正案,2008425於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內容基於台灣國民平均壽命已提高至76歲,為加強中高齡人力資源運用、降低「少子化」對勞動力減少之衝擊,有經驗及健康情形良好的勞工將繼續工作至65歲。

其中,51年次以前出生的上班族,有10年緩衝期,可以在65歲以前就退休。47年以後出生的勞工,法定的請領年齡「逐年調高」,47年次要61歲才能領勞保年金,之後每多1年次,請領年齡增加1,調整到51(含)年次以後出生者,法定請領年齡提高到65歲為止。意即47年次到51年次的民眾,從106年開始到116年陸續屆齡退休,但每個年次退休的年齡都不一樣,每兩年要延後一年退休,如果想提早退休,每提早一年會少掉4%的退休金




由於預期壽命不斷延長,工作年期也更長,人們便需進一步倚賴自己的儲蓄和投資。換言之,政府希望人民進一步倚靠自己的能力,少靠政府。我們可預見的是青壯年經濟負擔愈來愈來重,將迫使現在的人更需要及早進行財務規劃。但是若沒有正確的理財素養,則無法進行適切的財務規劃,因此擁有正確的理財素養相當重要。


(三)理財責任的轉移

美國401K退休福利計畫,是由勞工僱主申請設立後,雇員每月提撥某一數額薪水(薪資的1%15%)至其退休金帳戶。當勞工離職時可以選擇將其中金額撥往一個金融機構的401k帳戶或是新公司的401k帳戶。401K投資項目頗多可以自由選擇,可以是基金股票債券存款、保證產品(如保本基金)。

投資暢銷書作家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J. Bernstein認為:「這個制度假設一般民眾應具有某種程度的專業素養以及更重要的情緒紀律,足以自力完成這一生的投資計畫,然而在沒有足夠的理財教育情況下,這樣的制度反而將會使一般民眾的退休金大幅縮水。

類似美國401K退休福利計畫,將退休金投資責任轉移到個人身上,已成為各過退休金制度之趨勢,而臺灣多項經濟政策常跟隨美國腳步,將來每個人需要為自己的退休金負起投資盈虧的責任,是指日可待。

然而退休金理財責任的移轉只是大趨勢中的小徵兆。在強調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社會,以及重視選票的民主政治中,政府必定傾向減少對市場的干預、放任財團(尤其是金融產業)為追求私利不惜犧牲公益的行為為了逃避責任與和維持政治獻金之來源,政府將理財責任轉移到個人身上的做法是可以預見的


(四)財富的重新定義

光是做好理財規劃,使物質生活無虞是不夠的。在人們稱為「微利時代」的當今社會,追求鉅富已是困難,加上「消費主義」充斥,一味追求物質享受不但無法提升幸福快樂程度,反而陷入「享樂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的陷阱之中

享樂跑步機是指人一旦有了某種物質新體驗,就需要更多新物質才能維持原本的快樂程度,就好像要在跑步機上不斷的跑,才能維持平衡般所以追求內在的富足才是當今理財行為的適切目標

在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提出的需求層次論(hierarchy of needs)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人類光是追求生理、安全、愛與隸屬、自尊等匱乏性需求(D-need),便已耗去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故累積外在財富一直是大部分人一生追求的目標如今雖然金融市場動盪不安,但人類整體物質生活品質已然大幅提升,再花費時間與精力追求外在物質需求的邊際效用大幅遞減,轉而追求審美、求知、自我實現等馬斯洛所謂的成長性需求(B-need),才能真正提升人類的滿足感與幸福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6年出版:《學習:內在的財富》一書中,明確的指出,「終身教育概念是人類進入21世紀的一把鑰匙」「終身教育將居於未來社會中心位置」將終身學習的概念融入理財教育,讓理財不再侷限於提升外在有形資產,而以創造內在財富為最終目的,在理財學習過程中發展出自己的人生哲學,持續認識自己、體驗真實的快樂,以及追求人生的意義。如此才是理財教育應有的真實樣貌

綜合上述四點社會經濟環境背景因素得知:經濟全球化造成大型全球性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與規模將持續擴大;高齡化人口結構趨勢使得國家、企業與個人經濟壓力逐漸提升;政府將理財規劃的責任交回到個人的手中;追求外在財富的可能性與必要性降低,提升內在財富的重要性與急迫性上升。故發展有效幫助學習者創造內在及外在財富之理財教育課程,有其必重要性與必要性。


臺灣理財教育的私房研究

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看見價值》華倫‧巴菲特 の 自我投資之道


本書之所以叫做《看見價值》,是因為華倫‧巴菲特的投資一直遵循「價值投資法」 (Value investing)的理念。價值投資法是由巴菲特的良師葛拉漢所開發,但巴菲特的投資法則是綜合葛拉漢和費雪的論點加以改良而成的。簡單來說,價值投資法就是在金融市場當中,尋找經營體質穩健、中長期獲利可期,但短線價格遭低估、遭到市場錯殺的投資標的,大量投資然後長期持有


然而,誠如《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中所言,錢不只是錢,還代表著背後龐大的價值觀,投資也不只是投資,一樣也代表著巴菲特個人特有的財富與人生價值觀。如果你對這位全世界唯一一位,只靠投資就名列世界最有錢的人之一,卻在2006年捐出其財產85%給慈善機構的「股神」感到興趣的話,本書凝聚巴菲特思想精華的125句箴言,將是你一窺巴菲特之「道」的最佳途徑。

PS.本書英文書名即為「華倫巴菲特的道」(The Tao of Warren Buffett)



「假設你有一輛車,而你這輩子就只能擁有這輛車,那你一定會細心保養、經常換油、小心駕駛等等。同樣的道理你只有一個腦袋和身體,只要好好照顧它們,爲未來做好準備,就能自我提升。一個人最重要的資產就是自己,所以要好好保護自己、精益求精。」


也許你還沒有開始進行投資,但是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不但適用於金融市場上的投資,也適用於自己對自己的投資,而且有趣的地方是,投資人和投資標的都是自己,這樣不論巴菲特談論的是投資人還是投資標的,我們都可以應用在自己身上,真是太棒了!不是嗎?

巴菲特非常重視獨立思考,他對他的接班人提出的三大條件,就是獨立思考、情緒穩定以及對於人類心理與法人機構投資行為有了解


巴菲特從來就不相信華爾街經濟人一天到晚因為利率漲跌、市場行情和內線消息而做的無所謂的交易,他說「只有在華爾街這種地方,才會看到大老闆坐著勞斯萊斯,去請教搭地鐵上班的分析師。」因為經紀人是靠抽取投資人的佣金賺錢,你交易越是頻繁,他們就賺越多,他們總是能找到理由說服你出脫或買進某些股票,所以囉,「永遠不要問理髮師,你是不是該剪頭髮了。」


投資自己也一樣,在你學習成長、求職工作,乃至於做出任何會影響你一生的決定時,一定會有很多人給你各式各樣的意見,和投資股票不一樣,但更恐怖的是,這些給你意見的人不是為了賺取利益,而是真心誠意為你好。

你知道這恐怖在哪裡嗎?就因為他們是真心誠意的為你好,便會使你更容易採取他們的建議。不過人生是你的,只有你最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而且你必須要有像巴菲特一樣的自信,相信自己就是那支體質穩健、長期看好的股票,並毅然決然地大量投資自己並長期持有


記住,在成功的路上,阻礙我們的通常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我們最親近的親人和朋友。獨立思考能夠讓你做出正確的判斷,但前提是你要不斷地學習,就像巴菲特做出某項投資決定之前,必定已經做了很多的研究和分析一樣。



巴菲特在選擇投資標的的時候,最注重的是該公司是否擁有良好的長期經濟體質,也就是該公司的基本面是否良好、是否需要龐大的資本才能成長以及是否具有消費性獨佔型商品,以至於可以預期未來五年、十年的成長。


如果某公司具有良好得經濟基本面、不需要龐大資本就能成長、並具有消費性獨佔型商品,即使是用合理價的買進,而不是用低於合理價格買進的,只要持股夠久,依然能帶來非常可觀的報酬。例如巴菲特投資的公司就包括華盛頓郵報、可口可樂、箭牌口香糖、吉列刮鬍刀、百威啤酒、威名百貨、賀喜巧克力…等。


應用在自我投資身上,重點在於,要讓自己成為那個擁有良好的長期經濟體質的投資標的。而我認為所謂「個人的基本面」就是指一個人的品德,例如巴菲特認為「用人要看三個特質:誠信、聰明和活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誠信,若沒有誠信,這個人的另外兩個特質會毀了你。」說明了「個人的基本面」如果不好,其他表現再怎麼亮眼,長期來講也不會成功


另外,投資自己的時候,眼光要放在長期的成長,千萬不要被短期的經營不善削減你的自信心,更不要因為追求短線利益而放棄長期成長。例如在求職階段,一個工作如果對你的終極目標有加值的作用,就是值得去做的工作,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敗,更不要因為其他薪水較高的工作而放棄,因為「無論才華多高、付出的努力多少,有些事情還是需要時間。你不能讓九個女人同時懷孕,然後寄望一個月後得到一個寶寶。」



巴菲特幽默又富有智慧的箴言還有許多,每一句話都值值得細細品味,閱讀此書不但能更了解他個人的投資原則,更能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所啟發,介紹您此書,讓我們一起看看巴菲特,想想自己,希望你也能看見自己的價值!


相關文章推薦:

《Smart智富》月刊專訪 全文

接受《Smart智富》月刊專訪
投資產業三大支柱(券商、投信、媒體)
保證獲利的投資!
能把學習當工作的人,少之又少
金融研訓院 周舜欽演講「投資產業的資訊壟斷」
做對決斷》選股 ( 投資標的 ) & 選人 ( 人際關係 )
投資人宣言》投資產業 3 大支柱:券商 投信 媒體
閱讀治療師:周舜欽 接受台師大學術訪談 Q & A
《找出勝算的技術》經濟參與者的 4 種類型 & 《川普清崎點石成金》創業家 5 大特質

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心理社會發展論


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心理社會發展論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是著名的人格發展理論,強調一個人的「自我」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因其內在生物性心理需求與外在社會環境的互動,不斷發展與平衡。而艾瑞克森的理論也像他所描述的自我發展歷程一般,隨著其研究生涯的推進而不斷有重要概念的增修與重新詮釋。


本文內容整理自艾瑞克森領銜、其妻子瓊‧艾瑞克森(Joan M. Erikson)擔任顧問、心理學家海倫‧克夫尼克(Helen Q. Kivnick)主筆的著作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張老師文化)。雖非艾瑞克森主筆,但內容取向強調艾瑞克森晚年的研究重點,相較於一般教科書中闡述的「心理社會發展論」,本書更具啟發性與實用性。這是一本從十六歲到一百零六歲的人讀了都能幫助自己重享人生的好書。


活躍參與:在兩極中尋求平衡

艾瑞克森所建立的「心理社會發展論」是以「自我」的發展為中心。個體出生後與社會環境互動而持續發展,在個體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中,一方面由於自我成長的需求,希望從環境中獲得滿足,另一方面又受到社會的要求與限制,使個體在社會適應中產生心理上的困難,艾瑞克森稱此為「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

每一階段的發展危機由看似兩兩對立的性格傾向─和諧的(syntonic不和諧(dystonic─所組成,分別為:「信任VS.不信任」、「自主VS.羞愧/懷疑」、「主動VS.罪惡感」、「勤勉VS.自卑」、「自我認定VS.角色混淆」、「親密VS.孤立」、「生產繁衍VS.頹廢遲滯」、「統整VS.絕望」。

根據早期教科書中的闡述,在每一個階段中,發展順利便會形成和諧傾向的性格,發展失敗則會形成不和諧傾向的性格。例如,嬰兒與媽媽的互動中,若媽媽能及時而正確地回應嬰兒的需求,嬰兒便可持續發展出對人信任、有安全感的性格,若媽媽無法及時而正確地回應嬰兒的需求,嬰兒便會發展出對人不信任、缺乏安全感的性格。

但艾瑞克森等人晚期提出一種更貼近現實且更為合理的詮釋,認為發展健全的自我應該同時擁有和諧與不和諧的性格傾向,而適應良好的發展是在兩種極端性格中取得平衡。例如,發展信任的和諧性格是必要的,但只有與適度的不信任並列時,信任才能正向發揮其存在的價值。簡單說,不信任對於個人的生存也是必要的。

身在詐騙事件頻傳的台灣,稍微有點社會經驗的人都知道,一味信任他人而不懂稍加懷疑者,絕不是一個社會適應良好的人。例如,若前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捲入索賄弊案事件尚未明朗化之前,馬英九總統僅憑林益世片面之詞,不加以查證便選擇信任他,就是在「信任VS.不信任」發展危機中,適應不良的例子。另外,歷史上英國首相張伯倫與德國納粹希特勒等人簽屬的慕尼黑協定,也是太過信任德國納粹宣稱的「和平解決」方案,而導致嚴重後果的有名例子。

然而,和諧和不和諧兩股張力的平衡並不會自然發生,必須藉由我們不斷學習、有意識的統整合心理需求和社會限制間的互動,才能達到平衡的狀態。所以艾瑞克森等人在較晚期的理論詮釋中,特別重視「活躍參與」(vital involvement的概念。強調我們並不是被動地受到心理成長動力與環境限制力量的形塑,而發展出自我的,我們更應該積極參與每一階段的發展任務,主動投入環境帶來的挑戰活躍參與本身就是我們「活著」的最佳實證!


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一覽表:

生命週期
不良發展
人格特質
適應良好的心理社會力量
(和諧傾向VS.不和諧傾向)
惡性發展
人格特質
人際關係&社會參與範圍
嬰兒期
依賴
希望
(信任 VS. 不信任)
退縮
父母&主要照護者
幼兒期
任性
意志
(自主 VS. 羞愧/懷疑)
衝動
父母&親戚長輩
學前期
自我中心
目標
(主動 VS. 罪惡感)
自我貶抑
兄弟姊妹&家庭成員
學齡期
領域狹隘
能力
(勤勉 VS. 自卑)
放棄努力
同學&老師
青少年期
狂熱盲從
忠誠
(自我認定 VS. 角色混淆)
否定
同儕&偶像(模仿對象)
成年前期
亂愛
(親密 VS. 孤立)
排外
自由選擇的友誼、夥伴&伴侶
成年期
過度擴展
關懷
(生產繁衍 VS. 頹廢遲滯)
漠不關心
真正關心的人事物&活動
老年期
頑固
智慧
(統整 VS. 絕望)
輕蔑
真正的深入關係


不良發展 VS. 惡性發展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我是投機人士,始終如一!




一、科斯托蘭尼:「我是投機人士,始終如一!」

不同於一般帶有負面評價的「投機者」,科斯托蘭尼的一生富裕、優雅、從容,他以投機人士自稱,並以此為傲。如果你對投機者一詞也帶有負面刻板印象,閱讀科斯托蘭尼以幽默、雋永和風采寫下的人生告白,絕對可以讓你對投機者一詞有所改觀。

在股票市場中,要定義什麼樣的人才稱的上投機家並不容易,但我們可以從反面來看,什麼樣的人不是投機家呢?





首先,靠佣金賺錢而不是靠股票賺錢的股票經紀人、營業員、基金經理人或投資顧問都不是投機家,他們比較像合法的詐騙集團!真正的投機家不但不靠此賺錢,科斯托蘭尼更對這些人還大加撻伐。其次,投資大筆資金、其交易活動甚至會引起指數震盪的金融鉅子也不是投機家,他們比較像企業家,他們會積極干預公司的管理體系(例如巴菲特),但真正的投機家只會試圖從指數震盪中獲利


最容易與投機家混為一談的便是投資者和證券玩家了投資者通常根據股票指數選擇股票,例如投資指數型基金或ETFs(交易所交易基金,或稱指數股票型基金), 他們投資的目的是為了退休時的養老金或留給子女,所以一旦投資便抱著幾十年,就算崩盤也不減少持股。

依照科斯托蘭尼的看法,投資者的投資策略雖然單調無趣,長期來看卻是最終贏家。如果你看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投資賺錢,科斯托蘭尼建議你看到這裡便可將書闔上,因為以平均獲利水準來看,投資者的表現最好,只有少數的投機家能成為贏家


證券玩家比較像賭徒而非真正的投機家,雖然一般大眾和新聞記者喜歡以類似名稱稱呼他們。證券玩家企圖從短期的指數變化中獲利,他們連最小的指數波動都利用,例如101塊時買進,103塊時便賣出;90塊時買進,91.5時又賣出…雖然他們號稱自己有一套電腦程式、技術線型或公式可以準確的知道何時該買、何時該賣,不過事實上沒有人可以預測股價的變動,股價的起伏是呈現隨機變動的,這些玩家在做的事完全沒有意義,他們只不過在賭博而已,加上他們從不思考、分析,只會聽信消息買賣股票,長期來講遲早在股票持平或下跌時破產、成為輸家

真正的投機家是有遠見的戰略家,他們不像證券玩家在意短期的、細微的指數波動,他們在意的是中、長期的變動趨勢,他們和證券玩家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不管正確與否,那就是一個自己堅守的想法。

他們像記者般地追蹤、分析影響指數的各種基本因素和新聞事件,例如金融和貸款政策、利率、經濟擴充、國際局勢、貿易收支、經營報告…等,然後又像醫生般地對這些訊息作出診斷,以便進行投機。


巴爾札克在〈高雅生活〉一文中寫到世間上有三種人:工作的人、思考的人和無所事事的人,投機家常被誤認為是第三種人,以致於被認為是不勞而獲、靠不義之財為生的人,事實上投機家是第二種人,是世界上最殷勤的人,他們是靠頭腦、靠知識、靠智慧賺錢的人

投機家擁有如此豐富的知識和智慧,必定受過高等的教育吧,其實不然,科斯托蘭尼說任何學校都教不出投機家,他們的工具除了經驗之外,還是經驗。他們從成功或失敗中獲取經驗,尤其是失敗經驗,他們視交易上的虧損為經驗上的獲利,科斯托蘭尼甚至說沒有破產過兩次以上的人稱不上投機家,成功的投機家在100次交易中,獲利51次;虧損49次,他們就靠這差數為生。

真正的投機家是藝術家,他們長期投入「投機」這門藝術、樂在其中且熟稔專業技巧;真正的投機家是有自信的人,他們擁有自己的信念、勇於與眾不同、活出自我真正的投機家是有遠見的人,他們擁有想像力,總是能在機會來臨前做好準備;真正的投機家是有智慧的人,他們不斷從經驗中學習、把握機會賺錢,並懂得用錢創造豐富的心靈



二、金錢與投機

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103-1期【八德市民大學】投資理財心理學



時間:
2/22()開學典禮後,2/27(四)起每週四19:00~21:00,共18
地點:
八德市民大學校本部(八德市福國北街220  綜合大樓2F
學分費:1,600元
報名諮詢專線: 03-3761060,週一~13:00~21:00

課程簡介


200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不是經濟學家,而是一位心理學家。他對一件事情感到好奇,就是為何大多數(90%)的股票投資人都賠錢。持強太弱、買低賣高的道理人人都懂,但就是做不到;投資人總是出盈保虧、追高殺低。原來投資理財不只是金錢遊戲,更是一場心理遊戲。學會減少投資偏誤、掌握群眾心理,才能成為股市贏家!


教學方式
以精選書摘導讀為主軸,並以「投資心理學」與「正向心理學」最新研究成果為理論依據,顛覆您視為理所當然的投資觀念,並透過師生實務經驗的交流與統整,發展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

課程大綱
週次
主題
說明
1
開學典禮
浪費、消費與投資
2
投資人宣言
金融產業三大支柱
3
財經記者的告白
投資,就是一場世紀大騙局
4
影響力
說服心理學的六大法則
5
黑天鵝效應
投資風險三大層次
6
漫步華爾街
投資理論四大取向
7
夠了
基金之神約翰柏格教你買對基金賺大錢
8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
科斯托蘭尼雞蛋
9
公共論壇週
此週將另行安排課程
10
贏家的詛咒
經濟人VS.普通人
11
思考的藝術
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12
快思慢想
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教你如何做決策
13
交易者的101堂心理訓練課
心理學五大學派與投資型態
14
增強你的意志力
設定目標與達成目標的極速力量
15
幸福經濟學
富裕的弔詭:快樂農夫vs.挫敗高成就者
16
望子成富
怎樣教,孩子才有富裕的未來
17
終身學習全書
成為你自己的投資教練
18
結業典禮暨期末成果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