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快樂是一種陷阱》目標導向 vs. 價值觀導向


目標是你所希望的結果,是可以達到與完成的,完成了就可以從名單中刪除;而價值觀是你想要不斷前進的一個方向,是持續進行、沒有終點的旅程。如果你過的是目標導向的生活,那麼不論你擁有多少,永遠都會覺得不夠。價值觀導向的生活則不同,因為不論你處在何種境遇,你的價值觀永遠都在,你永遠都能選擇依循價值觀來行事。

現今社會講求目標導向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都在追求成就,而所謂成功往往是以達成地位、財富或權力等目標來定義。然而目標不一定能達成,達成後也可能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如此便會覺得人生徹底失敗而感到痛苦不堪。

將價值觀帶入工作與生活中,以價值觀來引導目標設定,如此能帶給你滿足與豐富的感覺,不必等到目標實現,在追求長期目標的過程中就會有深刻的滿足感。


【周舜欽投資心理學書院】推薦:《快樂是一種陷阱》、《更快樂》、《幸福的魔法》《與成功有約》



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神經經濟學》大腦中的血拼戰爭


我們的大小決策,都是經過腦部的激烈爭論,所得出來的結果。

大腦中有許多不同的區域,基於不同的理由,考量著不同的事情。例如,「腦島」負責產生嫌惡的感覺來趨避損失;「依核」負責產生愉悅感,來偵測對一件事物的渴望程度;「前額葉皮質」則負責理性地計算成本與效益


當妳逛街時,看到一件「寫著妳名字」的衣服時,腦中的依核馬上就會激活起來。接著,當妳進一步看到價格的標籤之後,腦島和前額葉皮質也開始活躍起來。

依核就像出現在你左肩的小惡魔,不斷在你耳邊告訴你,這件衣服穿在妳身上會有多好看,買下它之後你會有多快樂,你會得到許多人的稱讚、很有面子,自己也會覺得很有自信。

腦島則是出現在你右肩的小天使,不斷在你耳邊提醒你,買下這件衣服你將會損失多少錢,而損失錢的感覺有多痛苦,所以千萬不可以亂花錢。

前額葉皮質則是住在你腦中、西裝筆挺的會計師,正在計算著買下衣服所獲得的快樂程度,和損失金錢痛苦程度相比,到底划不划算。

至於妳的決定如何,透過偵測每個腦部區域的相對活動量,通常是可以預測的。簡單來說,一旦腦島的活動強度高於依核,妳就不會購買那件衣服;若依核的活動強度若高於腦島,則妳會買下那件衣服。

傳統經濟學理性經濟模型看法不同,理性的前額葉皮質在消費決策過程中,通常扮演旁觀者的角色,默默站在一旁觀看腦島和依核的戰爭。因此消費決策大多不是基於理性,而是兩股以上的情緒角力的結果


商人非常懂得操弄這樣的大腦決策機制。商店內的裝潢、氣味、音樂、商品擺設…等安排,全都是為了讓你打開錢包。他們一邊安撫妳的腦島,一邊刺激你的依核。

在商店入口或最明顯的地方,總是擺著最高級的商品,高畫質電漿電視、華麗的珠寶、高貴的手錶、最新型的3C產品,這些都是為了激活妳的依核。

就算妳沒有買那些高級商品,不過由於妳的依核處於興奮狀態,會讓你誤以為你非常渴望你眼前的每一樣商品,如此便可大大提升妳購買任何東西的可能性。

刺激依核還不夠,還得要好好安撫腦島。為了不讓腦島感覺嫌惡,商店內充斥許多「下殺1折起」、「超低價」、「保證最便宜」…等標語、來讓你的腦島安心。即使那些商品根本一點都不便宜,也沒有打折,腦島還是會被安撫地服服貼貼的。

另外還有商人的殺手鐧─信用卡。研究結果顯示,消費時使用信用卡付帳能壓抑腦島,讓人感覺不到付錢的痛苦,而對價格比較不敏感。所以奉勸大家消費時盡量付現金,可以讓你的腦島真真實實地感受一下付錢的痛苦,避免不知不覺中花了不該花的錢。


看完上述過程,咱們人類大腦有別於其他動物的前額葉皮質,也就是最值得驕傲的理性思考的能力,在這消費決策過程中好像英雄無用武之地。其實平常如果能透過終身學習與閱讀來訓練前額葉皮質,理性的力量是能夠有效抑制購物衝動的

例如,學習投資心理學(判斷與決策的科學),了解上述的購物決策過程之後,購物前可以告訴自己先緩一緩,讓反應較慢的前額葉皮質,有機會出來為依核和腦地的爭論說句公道話,如此一來通常有助於做出更好消費決策。

當你很想買一台iPhone時,應該先忍下來,等到三天後再看看自己是不是還那麼想買。通常這時經過理性思考,也許你會覺得不划算或不需要。但如果你在當時衝動買下那支iPhone,也許三天後的今天,你就會為了花太多錢而感到懊悔。


另外,學習正向心理學之後,你就會知道快樂不等於享樂。妳的前額葉會更懂得判斷什麼是值得花錢、真正能帶來快樂的消費,而什麼是短期帶來享樂,長期卻不利幸福快樂的消費,而能做出更好的消費決策。

通常會讓你快樂的事,花不了你多少錢,例如和好友的聚會、閱讀一本好書、學到一項新知識並運用在工作生活上、從事能發揮天賦且有意義的工作…等。

而享樂通常是「短多長空」,犧牲你長期的獲益,來換取短期的快感。例如購物、吃大餐、昂貴的旅遊…等。而且這些外在、短期的快感很容易適應,今天1萬元的大餐、3萬元的包包能讓你興奮,下次同樣程度的消費,已經無法滿足妳了。

你其實陷入了「享樂跑步機」的循環之中,花費一次比一次高,快樂程度卻停留在原地,甚至向後倒退。原本你消費的目的是為了享樂,最後你卻失去了享樂的能力,再高級的東西也不能使你快樂、再美味的美食你都食之無味。

所以前額葉皮質並非英雄無用武之地,而是需要經過刻意練習,才能在必要的時刻發揮它強而有力的理性力量,在依核和腦島的戰爭中,取得主導的地位。

最後補充,前額葉皮質的理性思考能力也並非萬能。如果是簡單的事件,充分的理性分析通常可以做出令人滿意的決策。但如果是牽扯眾多因素的複雜事件,例如買房子、投資、結婚、生子…等人生重大決策,完全倚重理性分析,反而容易做出不良的決策。

由於這部分又是另一個龐大主題,只得留待下次再討論。

--

相關文章推薦:


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有關投資與人生最重要的事》第二層思考


在某些領域中,搶先別人的意思是指接受更多的學校教育、花更多地時間在體育館或圖書館、攝取更好的營養、流更多的汗水、表現更強的毅力或擁有更好的設備。但是在投資這個領域,這些東西都比較不重要,需要的是我所說的「第二層思考」─更具洞察力的想法。

第一層思考是:「這是一家好公司,我們來買這支股票。」第二層思考是:「這是一家好公司但所有人都知道件事,所以價格已經過高,我們來賣出。」第一層思考過於簡單且膚淺,而且幾乎每個人都做得到;第二層思考則比較深入、複雜和迂迴。

第一層思考者想事情的方式都一樣,所以也通常達成相同的結論。根據定義,這不可能是取得優異成果的途徑。全體投資人無法擊敗大盤,因為他們合起來就是大盤。由於到處都是第一層思考者,所以第二層思考者可望提高報酬率。

推薦:霍華‧馬克斯《有関投資與人生最重要的事》究竟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怪咖時代》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過去要擁有個人的媒體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再有錢都不一定能辦得到;現在拜網路科技之賜,透過facebook、部落格和Youtube等工具,每個人都能輕易擁有自己的媒體。

透過個人網路媒體,無數的「怪咖」正在崛起。行銷大師賽斯‧高汀在新作《怪咖時代》中發表「大眾時代終結、怪咖時代來臨」的宣言。無數個由部落所組成的勢力日益壯大,市場只會愈來遇分化,世界只會變得愈來愈奇特。

過去人們鎖定大眾市場以賺取貨幣,如今瞄準大眾不再帶來財富,而且在物質資源如此富足的時代,外在財富也無法增加妳的幸福指數。該是改變思維的時候了,聚集小眾才能發揮個人的影響力,放下成就的追求、展開意義的追尋,活出自我的怪咖才能蓬勃換發!

推薦:賽斯‧高汀《怪咖時代》三采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社區大學的辦學理念


我從事成人及社會教育工作近十二年,其中在社區大學(以下簡稱社大)授課已有十年。當初選擇社大做為推廣個人終身學習理念之場域,是因為就讀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時,接觸到社大的辦學理念,深感認同。尤其「知識解放」的概念,可說與我個人的教學目標完全吻合。

在社大裡比我資深的人多的是,不過若是要談到參與社大面向之廣,我想很少人擁有像我一樣的經歷。我除了在超過10所社大中擁有實習生、學生、志工、教師以及行政人員的經歷外,就讀的也是少見的本科系(社會教育)研究所。

綜合學術觀點與個人實務經驗,我特別整理歸納社區大學的辦學理念,好讓大家更了解社區大學:

☆辦學理念一:行政為主,教學為輔,不以學生為本位


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

疼痛,才叫青春》窮忙族 vs. 富悠族

許多成功的 ( 廣義 ) 藝術家在年輕時都經歷過窮途潦倒的日子,就是因為他們能克服對貧窮的恐懼,堅持在自己熱情所在之領域持續深造,以致於培養出比別人更多的專業能力,而掙得比別人多一點點的成功機會。

相反地,多數人不論是為了避免貧窮、追逐金錢,或提升自我認同與社會地位,總是在畢業之後急於找一份還可以的工作,希望能盡快創造收入養活自己,卻不知急就章的情況下,失去了自我探索與累積專業的機會,導致一輩子窮忙。

關於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這件事,手段與目的往往是不可分的,針對「先做賺錢工作,等錢賺夠了再來做熱愛的事」的說法,巴菲特評論道:「那就像年輕人說要把性愛留到晚年再來享用一樣荒謬。」

推薦:《疼痛,才叫青春》《青春就是要跌跤》《快思慢想》


行為經濟學》海耶克大戰凱因斯


【註一】C=消費 I=投資 G=政府支出 Y=所得(當時凱因斯認為C+I+G=GDP,但是後來被修正) 。目前更新的修正為C+I+G+(X-M)=Y,其中X=出口總額 M=進口總額

【註二】這句話是凱因斯的名言,他用這句話反對長期的觀點

【註三】英文原文是Broken Window,意指經濟學上的破窗理論,主張損害一樣對經濟可以是有利的,然而這種論點至今依然有爭議

【註四】凱因斯死後多年,他的凱因斯學派在70年代開始受到質疑

【註五】整個經濟體的生產成本,可以大略從原物料價格判斷

【註六】海耶克(演員)在申辯時,吧台的Ben(暗指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及Tim(暗指美國聯準會紐約分行總裁Timothy Geithner),不斷對凱因斯(演員)罐酒,暗指兩人對於採用凱因斯的理論而洋洋自得,隨後凱因斯(演員)的宿醉,則暗指採用其理論必受其後遺症所苦。

【註七】2:47處,凱因斯闡述央行若持續「零利率政策」,會有流動性陷阱,新錢會卡死在銀行,我個人認為有可能是誤解,因為一般而言零利率是為了增加資金流動性才會有的政策,反而有助於資金流動才對。原文為If the Central Bank’s interest rate policy tanks A liquidity trap, that new money’s stuck in the banks!供大家自行翻譯

(註一~註六為原翻譯者註解加上網友補充,註七為我個人提出之疑問)

--

凱因斯學派和奧地利學派,對於「由政府主導」「讓市場自由」長期以來爭辯不斷,當然也各有其立論依據。

首先就像海耶克(演員)講的,政府過度干預市場,顯然不是好事。市場是所有人類行為的集合體,雖稱不上完全有效率,但是光憑一小搓人制定出來的政策,肯定會有不足之處,往往為了拯救這一次的經濟衰退,卻又造成了下次的金融危機。

例如金融海嘯從某個層面來看,是市場的自我修正與治療,可以篩選掉一些體質不良的金融機構和產品,但政府害怕資金流動性產生問題而做的紓困動作,卻破壞了這個淘汰機制。

但其實凱因斯理論之盛行有其時代背境因素,當時正值二次戰後及經濟大蕭條,人民苦不堪言,百業蕭條,看不見任何希望。凱因斯理論之實踐正好提供了人民就業機會以及面對未來的一線生機,進而順利帶動經濟復甦。

關鍵就在於凱因斯(演員)在影片中不斷強調的「刺激消費慾望」(animal spirits),他的理論創造就業機會,配合當時的國家社會狀況,正好可以激發人民的樂觀心理,成功地帶動實際的投資與消費。所以凱因斯理論的引用者,應該更嚴謹去分析理論與當代社經背景之配合,更應該了解人類的animal spirits在經濟運作中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

由此可知凱因斯並不像海耶克(演員)在影片中所講的,忽略人類行為及動機的重要性。凱因斯反而是非常重視人類行為,他在投資上非常重視投資人的心理,可說是投資心理學的鼻祖之一,也是極少數經濟學家在能在股市中賺到大錢的。

再回過頭來說,海耶克等奧地利學派的主張,若以「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過度放任市場的自由機制,顯然是高估人類的理性程度

就投資的市場而言,過度自由的市場,在人類短視近利及從眾等各種心理偏誤下,就容易造成信用過度擴張,加上一般人對於經濟或投資的學習明顯不足,讓高風險的黑心金融商品反倒成為獲利的保證,也埋下了經濟危機的種子。

究竟2008年金融海嘯,是市場太過自由造成,還是拯救上一次金融危機時的後遺症呢?我想都有吧,或者其實還有更多因素,是我們無法用過度簡化的理論去解釋的。

至於「由政府主導」或「讓市場自由」的爭論,當然也沒有答案,或者其實我們已經知道答案並不是二選一,而是在兩個極端中找到一個適當的位置,一方面讓市場保有一定的自由與效率,另一方面政府也必須負起監理的責任,避免人類集體的不理性行為,以及黑心金融商品氾濫所造成的傷害。

最後對於一般投資人而言,你所要知道最重要的是,任何經濟學家對於經濟或市場的預測「從來沒有準過」這些經濟學理論頂多只是幫助你解讀過去和現在發生的經濟事件,至於想藉此預測未來甚至獲利,效果相當有限。

但我們可以藉由歷史經驗和理論,預先設定較佳的投資策略,以便重大經濟事件發生時,我們知道該怎樣做對自己最好,而不至於慌了手腳。

--

相關文章推薦: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非理性繁榮》群眾心理&口耳相傳效應

投資群眾對股市的「信心」(樂觀或悲觀),常常造成極端的股價波動(泡沫或崩盤)。而群眾的「信心」以「故事」的型態呈現、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染,就像流行病的感染一樣。

就像心理醫師無法知道一個平常人有什麼心理困擾,但一位患有心理疾病而表現出極端行為的人站在心理醫師面前時,他就是能辨認出來;同樣地,一位長期學習投資心理學的投資人,平日雖無法預測股價走勢,但在投資群眾呈現極端樂觀or悲觀心理,與集體一致的投資行為時,他就是能辨認出來。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不用再上班了》企業家 vs. 鷹業家

丹‧米勒(Dan Miller) 著

你討厭你的工作嗎?
幹嘛不老實說出來?
有一個團體絕對會聲援你,
那個團體的名字叫做「每個人」,
他們每晚都在酒吧碰面。

~杜魯‧卡瑞(Drew Carey)~



--

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趕赴一份他們不愛的工作,這些人卻為自己的選擇辯護,宣稱所作所為皆是為了現實與責任。試問,將自己的生命活得毫無意義又沒有樂趣,哪能叫做對自己負責?你只是在對公司、老闆負責,卻不是在對自己負責。

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不理性的力量》自我因循

正如我們會參考別人的意見來決定自己要吃什麼、穿什麼,我們也會參考自己的意見。我們稱這種行為模式為「自我因循」(self-herding),­因為他和從眾(herding)─ 參考別人意見的行為非常像,只不過參考的是過去自己的行為。

我們不只會直接重複過去的行為,還會以較廣義的方式詮釋那些行為。然後過去的行為成了自我認同和價值偏好的指標,而未來行為就以此為標準(上次我給了乞丐一些錢,所以我應該是個有愛心的人,因此我應該參加這個志工招募計畫)。

尤其是保險、理專、傳直銷等金融銷售人員,這些人只要能在你身上拔下一根毛,就會得寸進尺地扒下你整張皮。誠如杜拉克說的,處理麻煩最好的方法,就是一開始就避開。我認為:和小人互動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和小人互動。和金融銷售人員來往的最好方法,就是完全不要來往。


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班杜拉《社會學習論》個體能動觀

人類的行為是自我系統和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而人類的行為又分別影響了外界環境和自我念。

一樣的股市表現,在不同投資人眼中看來,代表著不同的賣進或賣出訊息,而不論買進或賣出的行為,都會回過頭來影響股市的表現、修改投資人的投資哲學與信心。

人一方面是自己命運的主人,例如人生機遇的意義取決於個體對機會的把握;但另一方面也受到環境條件的限制而不是無限自由的,例如沒有學過駕駛飛機的人,是不可能隨意操縱飛機的。

人可以是具有主動性的,但必須要能有意識地、主動地發揮這個主動性,否則依然像其他物種一樣,受環境或先天條件(基因)之限制,而被動地生存著。


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接受《Smart智富》月刊專訪


首先說明:我與《Smart智富》月刊並無任何商業關係此篇文章僅再次分享個人投資理財之心得。

以下針對接受《Smart智富》月刊專訪之詳細內容中幾點觀念稍做補充:


一、我的現職

專訪中標明我目前現職為「青年和平團專案經理(正職)」、「社區大學講師(兼職)」,其實對我而言並無正職、兼職之分,那只不過是一般大眾的迷思罷了,只要從事自己有熱情的工作,皆為「正職」 。反之,若從事沒有熱情、無法發揮自己潛能的工作,即使朝九晚五,看似穩定,在我眼中卻是「不務正業」、浪費生命。

專訪中所謂的我目前「多元工作收入」的工作形態,其實正是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口中的「組合式工作」、「跳蚤」,或暢銷書作家丹‧米勒口中的「鷹業家」。

就像投資要分散風險一樣,這樣的工作形態風險反而比較低,且比你想像中的還要穩定,更重要的是你握有更大掌控權,可以選擇你要來往的人,包括客戶及同事,而根據心理學研究,這些最常接觸的人際關係,正是決定你工作滿不滿意、生活快不快樂的重要因素。

不僅如此,查爾斯‧韓第口中的「組合式工作」還包含了最重要的「學習」工作,若真的要以我重視的程度來區分,也許「終身學習者」才是我的「正職」吧!



二、追蹤大盤的ETF,報酬比不上個股?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群眾的智慧》如何打敗大盤:專家團體の智慧躍起!

大部分選手談起划船運動中最完美的一刻時,他們最享受的不是贏得比賽,而是對船體的感覺,八枝槳一起下水,那種同步、幾臻完美的境界。

在這一瞬間,船體彷彿躍出水面般,選手管那一刻叫作「盪起」!當小船盪起,他的動作幾無瑕疵。雖然船上坐著八個划手,感覺卻好像只有一個人,正以完美的時機、完美的力道在划船。

所以,你或許可以說,小團體若運作得好,便可以產生「智慧上的盪起」!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大膽想,出狠招》賽局理論

教學對於我而言不只是單純的職業,也是我的興趣,所以我對學生的篩選是很嚴格滴。篩選的標準不是學生的程度,而是學習的態度,包括是否真心向學、願意改變、活出自我...等,和這些人一起學習會使我心情愉快,更能發揮潛能,相反地如果是會傳染負向情緒、影響上課氛圍的學生,我寧可不要。

但由於社大是提倡終身學習的機構,所以我也不會強制趕走學生,而是設下很多的門檻,包括上課禁止使用手機、需買一本上課用書、需繳交講義影印費、不得向同學販售金融商品...等,讓他們知難而退...ㄜ...我的意思是...讓他們去選擇更適合他們的課程啦!每個行業都要選擇自己的客戶,不適合自己的客戶會造成雙輸的局面,你無法提供良好服務而他也不會滿意,你的自我品牌也會因此受損。並不是他們不好,只是你們不適合,如果是我甚至會介紹他們到更適合的地方去消費,這樣一來就是三贏,豈不更好!


雖然我設下重重關卡,但不可避免的總會有一些不適合的人來選修,這些人有個共通點,就是明明上得不快樂,卻硬是要留下來,而且一上就是好幾學期。一開始我會因為這些人,影響自己的教學情緒,但後來我發現,這樣的人其實是少數中的少數,還有更多認真學習的人在上課,我不應該為了這一兩個人影響大多數人的權益。所以我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會給我正面回應的人身上,至於不適合我的課程的人,只要他們不干擾其他人,我就會盡量忽視他們。


就像美國房地產大亨唐納川普在其著作《大膽想,出狠招》中提到的:這是在商業界生存的法則,人家對你好,你要對他更好,人家對你壞,你要對他更壞。不論如何都對人家好的濫好人,或是不論如何都想佔人便宜的人,都不會是最後的贏家。


在此和大家分享,提醒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目標客戶」上,對他們提供最好的服務,至於「不是你的菜」又「賴著不走」的少數人,千萬別讓影響你的情緒,更不要影響你對其他人的服務品質喔!

--


相關文章推薦:

行為主義》只看一個人怎麼做,不聽一個人怎麼說

操作制約》別人怎麼待你,都是你教他的!

閱讀治療師:周舜欽 接受台師大學術訪談 Q & A

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友誼 3 層次

《找出勝算的技術》經濟參與者的 4 種類型 & 《川普清崎點石成金》創業家 5 大特質

師父:那些我在課堂外學會的本事》創業竅門

驚喜的年代,華倫班尼斯回憶錄》領導,不需要頭銜

領導,不需要頭銜》關注圈 vs. 影響圈

你的商業知識都是錯的》激勵機制&薪資結構

誰說人是理性的?》無條件地付出 & 樂於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