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20141113【八德市民大學】理財致富與投資心理


本週我們討論了退休投資規劃的三個重要影響因素:儲蓄/資產目標、投資報酬率,以及時間架構。也就是退休投資如何規劃取決於:多少錢才夠支付退休生活所需、每個月要存多少錢/這筆錢要有多少的投資報酬率,以及有多少時間來累積這筆錢。

我們運用上述這三大要素,再考慮通貨膨脹(以平均每年3%計算)以及複利效果,計算出一個預計30年後不再有主動收入人,若一年只能從退休金中提領4%以下當做該年度支出(為了退休金的永續使用),且每個月想要有相當於現在20,000元購買力的月支出,則必須從現在起每月儲蓄7,600元,並全數投入追蹤大盤的指數型基金(假設長期年化報酬率有10%)長期投資。

雖然這是一個相當簡化的概算,不過有沒有一個較清晰的數字或目標,對於退休投資規劃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如果不知道到底要存多少錢才夠,便會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就會採用「越多越好」的策略,一來便會過度追求投資報酬率而承擔過大的風險,導致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二來不論加長工作時數或任何增加收入的活動,一旦過度投入也容易導致生活的失衡,損失健康、家庭、人際關係、生活樂趣、成就感、生命意義等無形的成本,得不償失。相對地,有了一個參考的目標,便不會過度追求金錢,並把更多注意力在人生更重要的人事物上,而更能兼顧當下與未來的生活品質。


其實許多人覺得生活中所有問題都源自於錢不夠,只要有更多錢,一切問題都能夠解決。但根據我的經驗與所學,其實大部分的問題是來自認知、信念、個人的選擇,以及情緒的管控。如果沒有建立對金錢的正確認知,便無法破除不合理的信念,而錯誤的信念導致對自己不利的工作及生活型態之選擇,最後,不利的工作及生活型態又產生更多壓力與負面情緒,導致更多對自己不利的選擇,陷入惡性循環。

在「賺更多錢」與「花更少錢」之間,多數人想都不用想便會選擇前者,而這第一步選擇便是後續一連串財務壓力、低滿意度與不快樂生活的起源。之所以不假思索就選擇賺更多錢而不選擇花更少錢,是建立在「花錢很快樂、想要提升生活品質必須花更多錢」、「花更少錢就是犧牲快樂的生活、降低生活滿意度」的信念上。事實上未經學習與反省的花錢方式,帶來的往往是更多壓力而非更多快樂,是更多匆忙、焦慮、爭吵、疲倦、病痛、不健康、沒意義的低品質生活,而非高品質生活。


例如,因為缺乏正確的認知,或受到商人灌輸給我們的錯誤認知,所從事的各種消費活動,諸如買車子、追逐3C產品、買名牌、吃大餐等,通常都不利於我們的健康快樂,大多數文明病都來自於上述消費活動(大多數科技都採用『加法原則』,讓我們遠離自然,例如更少的運動、更不健康的飲食、身體器官的錯誤運用方式等;只有極少部分的科技是採愈『減法原則』為了讓我們回歸更自然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而為了這些消費支出,就必須為了較高或較穩定的薪水而從事工時長、自己沒有熱情、甚至討厭的工作,又進一步犧牲了自己的健康、家庭、人際關係,以及最重要的人生意義感來源。然後,為了消除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又必須從事更多消費活動,包括名義上讓自己更健康的活動,例如上健身房、吃保健食品、醫療支出、出國旅遊、按摩Spa…等,先是為了賺錢把自己搞得不健康不快樂,再企圖花錢找回健康和快樂。然後又是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很多和我一樣年齡的人都是所謂窮忙族。然而,「窮」也許受限於環境因素而沒有太多選擇餘地,但是「忙」或「不忙」卻是自己可以選擇的。我選擇對我自己有利的花錢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這些都是有科學理論一聚、需要學習的,而非憑本能做出的選擇),少做不健康的消費活動、從是自己熱愛的工作並減少工作時數、花更多時間學習,以及將更多注意力放在人生更重要的人事物上。這些選擇讓我花更少的錢、存更多錢、想有更好的投資報酬率,換來更多快樂、健康、意義、家庭和人際關係。

我賺得比別人少,別人卻不一定剩得比我多,更重要的是我的生活品質更好、更有意義。我認為這才是學習投資理財真正要學的重點,也是學習心理學之所以對投資理財很重要的原因。隨著八德市大課程即將進入第三學期,我們的學習重點也會慢慢朝向更重要的「廣義投資理財」邁進。以上內容都是在課堂中和同學一起討論出來的結果,希望能和更多同學激盪出更多具創造性的想法,實際改善我們的人生!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投資心理學》從眾效應 & 自我因循


從眾效應 の 實驗

在介紹從眾效應的文章中,大多會提到心理學家所羅門‧艾許(Solomon Asch的經典從眾實驗,所以我決定要也來從眾一番,就從這個實驗講起……

實驗是這樣進行的,包括你在內的十名受試者齊聚一堂,從 1 號編號到 10 號橫坐成一排,你正好是第10號。但其實順序早就內定好了,而真正的受試者只有你一人,其他九位都是由實驗者同盟假冒成受試者的。

試題是一些答案非常明顯的問題,例如下圖中,左邊那條線的長度,和右邊ABC三條線中的哪條一樣長?
答案無庸置疑是B,就在你在心中竊喜題目未免太過簡單的同時, 1 號受試者說出了他的答案:「A!」你心頭一驚,望向 1 號受試者,但他的表情卻是如此的篤定。就在你懷疑 1 號受試者眼睛是否脫窗時,2號受試者也回答:「A!」此時你漸漸開始懷疑起自己。而就在你還沒搞清楚狀況的同時, 3 ~ 9 號受試者也陸續作出「A」的回答。輪到你時,你眉頭深鎖、雙唇緊閉,一個「B」字在你口中蓄勢待發,準備奪唇而出……

你回答:「A!」天哪!!!連你自己都為你說出口的答案感到驚訝……不用緊張,你不但沒病還非常正常,歡迎加入從眾的行列,你我都是正常的傻瓜!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黑心建商的告白》為什麼要買到好房子那麼難?


買房子絕對是人生中的大事,對於一般人而言,一輩子可能只有一次機會。一旦買錯房子,輕則大半輩子為了房子勞心勞力、不得安寧,重則連生命安全也可能備受威脅。但歷年來購屋消費申訴(和保險理賠糾紛一樣)始終居高不下,原因為何?都在這本書中毫無保留地批露。

這是一本買屋前不看會哭,但看了之後卻也笑不出來的書,因為在作者描述的房地產市場中,要買到一棟好房子實在太難了!

誠如我常說的投資重點:「不懂的東西不要碰」,尤其像結婚、生子、買房子...這類近乎不可逆轉的人生大事,更要事先研究、長期學習,並培養智慧,確定自己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後,才能進場操作。

像我常常聽到有人買房子考慮的時間,比我租房子考慮的時間還要短。這種人將來處理房子麻煩的時間,肯定要比住在房子裡享受的時間來得長。

關於那些你想像不到的黑心「建」招,就留給大家自己去看書,以下只幫大家歸納三個原因,說明為什麼要買到好房子那麼難:


一、資訊不對稱

關於房子的建材、建造過程、成本、底價、行銷方式、銷售成績...等資訊,建商都是瞭若指掌,而消費者卻是一無所知。

所以只要用夢幻瑰麗未來前景、碧麗輝煌的接待中心、服務親切的跑單小姐、天花亂墜的行銷話術...等「建招」,消費者就只有等著被宰殺的份,好笑的是,被宰完還會回過頭感謝建商,給了他一個夢想中的美麗家園。


二、比例偏誤

許多買一支電風扇為了省50元跑三間賣場比價的「精明」消費者,在買房子的時候卻是意外地出手闊綽。由於房子單價高,所以相對於總價一般人會較不在意多殺個「幾萬到幾十萬的小錢」。

這就是犯了投資心理學上的比例偏誤。事實上錢就是錢,應該要看錢的絕對值,而非相對值。


三、情感預測 の 聚焦偏見

根據心理學研究我們的大腦在想像未來時,無法想像的非常完整,就像回憶一樣,我們通常會省略一些細節的部分。

當我們想像著自己住在新房子裡的生活時,想到的不是每天會面對的食衣住行、吃喝拉撒,和柴米油鹽醬醋茶,但這些細節卻是影響居住品質最重要的地方。

所以除了價格之外,一些交通問題、周遭環境、大樓管理、磁磚、粉刷、房門、衛浴設備...等,這些比起你的買屋夢想只能算是無傷大雅的「小地方」,就常常容易被忽略。

就算你真的不在意這些小地方,但是如果連這些看得到的小地方都做不好,你覺得那些你看不到卻更重要的大地方又會好到哪裡去?


結論:

一一檢查上述那些小地方很麻煩,也會遭受業務人員的白眼,或者有人怕別人瞧不起自己,這些都是建商善於利用的人性弱點,如果你也不拘小錢、怕麻煩、怕異樣眼光、愛面子,那你就是上了建商的當了。

這可是要花掉你大半輩子辛苦賺的錢,而你後半輩子要住的地方耶,一定要不厭其煩地的一一檢查每個細節、斤斤計較每一分錢。

不論從要付出的金額、要花的時間和精力、要承擔的風險等面向來看,租屋都比買屋划算。唯一會選擇買屋而非租屋的理由只剩下心理因素,也就是「安全感」、「穩定感」、「幸福感」、「擁有感」...等這些抽象的感覺。

這也是一般人想要買房子最主要的原因,但這些都是只是迷思、情緒,甚至是幻想。事實上安不安全、穩不穩定、幸不幸福都和買不買房子無關,而是和財務自由以及人生智慧有關,更不用說在房貸繳完前你根本不算擁有房子。

無論如何,如果您還是決定要買房子,強烈推薦您《黑心建商的告白》、《黑心房仲的告白》、《黑心投資客炒房告白》推守文化



相關文章推薦:


相關授課影片推薦:


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做對決斷!》決斷心理學


「決斷」一詞容易讓人誤以為絕斷是在短時間內發生的單一事件,事實上決斷是一個包含長時間內一連串事件的過程,其中包含「準備」、「決定」和「執行」三階段。



「準備階段」包含察覺和確認有做決定的必要,並蒐集作決定所需的相關資訊。許多不好的決斷都是因為「不做決定」造成的,而不做決定則導因於沒有察覺該做決定,或決斷者本身知識 ( 資訊 ) 的不足。例如一個只看見眼前工作而沒有察覺大環境已改變的工作狂,就是因為沒有察覺自己有進修、轉業或創業的需要而繼續保持原狀,最後的結果便是遭公司辭職而陷入職涯危機。

維持現狀是人類共通的心理偏誤,在沒有學習的情況下,一般人都寧願選擇忍受痛苦而不改變,即使改變的結果會更好。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做決定往往是最壞的決斷,因為主動做決定的人對風險能有所掌控,而不做決定的人則會在最不利的情況下,被迫作出對自己最不利的決定。



決定階段是要運用目前所擁有的資訊做出最好的決定。這裡需要的是品格和勇氣,因為不論你決定做什麼事都一定會有反對的聲音,唯有對自己的價值觀有信心的人,才有勇氣獨排眾議做出決斷。在科學領域中,真理總是由少數人而不是多數人發現的,人生也是如此,不論投資或職涯,堅持並不斷檢視自己的價值觀、有勇氣走少有人走的路的人,才能成功致富又快樂。



執行階段具有扭轉乾坤的影響力。能產生好結果的決斷才能稱之為好決斷,但結果卻不是在下決定的那一刻就可以評量的。即使第二階段中做了理想的決定,也有可能因為執行不當導致結果不好,相反地,即使第二階段中做了較不完美的決定,也可能由於執行良好而結果完善。

在歷經較長時間的執行階段中,你永遠可以回過頭來對之前的決定做修正。然而,就像維持現狀的心理偏誤一樣,為了維持自尊,大多數人因為不願意承認之前的決定錯誤,而不願做修正。其實,只要能夠排除害怕失敗的「定型心態」,並擁有「成長心態」 ( 參見《心態致勝》大塊 ) ,便能坦然面對失敗並從錯誤中學習,成功投資人和成功人士都是能錯誤中學習的人。況且,修正過去的決定並不代表之前做錯了,因為在真實世界裡,環境不斷在改變、資訊不斷在增加,事後看來不理想的決定,也許已是當時能取得的資訊下最理想的決定了。

所以重點不應擺在一次就做對決斷,而是在於有新資訊加進來時,如何針對新的改變做修正。即使像婚姻這樣的人生大事,都不是在選擇對象的那一刻決定結果好壞,婚後的相處 ( 執行階段 ) 更能決定婚姻的品質。



決斷心理學應用在投資方面,告訴我們不應該把買賣股票的決定看得太嚴重,因為在網路交易手續費壓低的今日,買錯了可以殺出,賣錯了可以追回,若因為把買賣股票看得太嚴重而錯失做決定 ( 如停損 ) 的時機,才真的可能讓你蒙受更大的損失。

如果事前準備階段的準備 ( 包括平時在投資理財和心理學方面的學習、閱讀 ) 已大致足夠,遇到好的機會,即使與多數人看法相反,就該根據你的投資哲學勇敢行動,然後再邊做邊修正,隨時可以賣出的高靈活度,正是散戶不同於法人的最佳利器!


相關文章推薦:


相關授課影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