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石油衝擊》服從、從眾 & 團體思考


所有的數據都指出,世界石油的需求成長速度超過增產速度,這代表石油的蘊藏量即將耗盡,就算我們永遠用不光地球上所有的石油,但所有容易開採的油田,其產量都已開始下降,再繼續開發其他新油田的成本極高,並不符合成本。


石油耗盡對我們的影響超乎你的想像,當石油耗盡的時候,或甚至在那之前,我們的文明(或者說社會)就會面臨崩潰、滅亡的危機。沒錯,你沒有聽錯,文明其實比我們想像的要脆弱,尤其是愈現代、愈複雜的文明,壽命就越短。



複雜文明其實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機器,它會引導社會上的資源找出某種方法,去不斷解決問題一開始解決問題的成本低、報酬高,一方面因為遇到的問題較簡單,另一方面是資源還很豐富,但久而久之解決問題的成本變高、報酬變低,最後資源耗盡,而文明滅亡


例如羅馬帝國靠征服鄰國、霸佔穀物、奴役勞工等方式維持自己的需要,這種系統一開始運作很順利,但隨著帝國版圖擴大,管理起來日漸複雜,不但需要更龐大的公務員體系、公共工程、軍隊,也需要提供公民教育和社會福利,這些都需要財力,而財力都透過徵稅或貨幣貶值而來,但沉重賦稅導致地主拋棄家園,又造成食物減少,最後征服新領土、甚至連保衛自己領土的成本都大於報酬,掠奪者終於也成了他人的獵物。


從羅馬的例子可知,文明的崩壞和資源減少有關,但其實每一個文明都會遇上同樣的問題,而是否能熬過這樣的危機則和領導人有關,例如戴蒙(Jared Diamond)筆下復活節島的文明就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復活節島的統治階級有一種傳統,是以建造石像來證明本身權威的合法性,石像愈大代表地位愈崇高。但樹立、搬運石像需要大量木材和樹皮絞成的繩索,更需要大量人力,三百年下來,復活節島居民竟然砍伐森林至一棵樹都不剩,沒有樹木導致沒有果實、無法造船捕魚、土壤流失而降低農作物生產,結果當然是文明崩毀。



回顧復活節島文化的崩毀,你應該也會感到不可思議,難道他們愚蠢到不知道停止建造石像好挽救食物嗎?就算領導人愚昧、難道整個島的居民都一樣無知嗎?


這和社會心理學上提到的三個概念「服從性」「從眾性」和「團體思考」有關。

「服從性」是指我們天生願意讓權威代替我們思考、有信任及服從權威的強烈傾向,以致於為了遵照命令,願意放棄個人責任、道德信念或創造性的意志選擇

「從眾性」是指在個人發現群眾全都明顯錯誤的時候,即使在沒有受到嚴厲強迫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和多數人做一樣的事、說一樣的話,而不是依賴自己原先的判斷行事


「團體思考」是指當一個團體在做決策時,常常因為要迎合領導者或爲了維持內部團結一致,而導致團體的心智運作效率、現實檢驗能力與道德判斷能力變差,而做出離譜的糟糕決策



當然,服從、從眾和團體思考並非壞事,因為人的一生中總是在和他人合作,當團體意見一致時工作會比較有效率,而讓較有能力的人擔任領袖也有助於目標的達成。但是一旦領導者心態過於封閉、過度自信、沒有察覺服從、從眾和團體思考的盲點,或甚至像復活節島的領導階層一樣不願面對真相、改變作法時,這些人性的弱點就會發生連鎖反應。

首先,領袖和領導團體在面對資源供應有限的危機時,受到團體思考的影響而無法做出正確決定,而大多數民眾會服從這些權威的話,其他更多的人則選擇和大多數人一樣,文明就此走上毀滅一途。所以談到文明為什麼沒落,不願改變、缺乏遠見這些亙古不變的人性缺點,可能是比資源短缺還重要的原因…


所幸只要整個社會願意認清問題、為了生存改變習慣,文明依然可以繼續生存下去。


面對資源短缺我們有三個選擇,第一個是減少社會複雜性,不過大家不會喜歡這個選擇的,因為這代表我們的社會會回到勞力密集的農業社會,不會有高科技、服務業、教育,唯一的工業是家庭工業,我們要自己修理東西而不是買新的、連生產基本的糧食都變的很困難,更重要的是,面對文明複雜性的突然喪失,隨之而來的恐懼可能先一步毀滅社會,就像遭受卡翠那颶風侵襲的紐奧良,社會規範在短短幾十小時內消失殆盡一樣。


第二個選擇是把文明的複雜性推展到配合長期永續生產能源的水準,也就是零成長的社會,這表示我們要嚴格控制資源、人口數量,且改變成以品質、效率,而非以數量、規模來衡量進步的文化,高消費會被視為罪惡、國家間要緊密合作、沒有任何國家(個人)能擁有超過其應得數量的資源。


第三個選項,也是最理想的選項,就是研發新能源,使得文明的複雜性還能繼續成長,事實上就目前面臨的石油危機而言,即使採取第一或第二的選項,終究還是要走向開發新資源一途,但國家必須投入像參加世界大戰一樣的決心及財力,若依照其結果而言(文明毀滅)是絕對值得的。

簡單說我們必須在「沉淪」、「停滯」與「放手一搏」之中選擇其一,而前兩者不過是治標不治本。



目前的情況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關於所謂的「替代能源」早在一九七○年代因政治因素所引起的石油危機時,就已大量投入研發工作,並有豐碩的結果,不過隨著政治因素退燒,石油價格隨之下降之後便不再重視。一九九○年代大家逐漸習慣穩定的油價,加上政府、媒體、金融市場等主流意見(和數據完全不符),都認為油價會維持在穩定的低價位、石油蘊藏量永遠都不會用盡,所以大家認為根本不需要開發替代能源。

所以所謂的只欠東風,欠的就是面對真相、跳出團體思考的勇氣、全心投入替代能源開發的決心,要知道的是,這次的石油漲價是因為石油產量減少、蘊藏量即將耗盡,而不是政治因素。


在這裡有一點要釐清的是,所謂所謂能源短缺的危機,其實不是學術界最重視的環境危機,而是更重要、更迫切的經濟危機。根據一九七○年代石油短缺的經驗、油價上漲會帶來通貨膨脹,一般而言通貨膨脹與經濟成長有關,而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有關,但是能源短缺、油價上漲所帶來通貨膨脹卻是伴隨著經濟衰退。


一般而言,面對通貨膨脹,政府的解決方式提高利率及稅賦,抑制經濟成長,希望造成經濟降溫,而面對經濟衰退,政府的作法則是降低利率及稅賦,增加資金流通,希望造成通貨膨脹。由於高齡化等影響,未來政府的支出及負債會持續增加,爲了舒緩政府及個人的債務, 面對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的兩難,較理想的作法應該是寧取通貨膨脹,不要經濟衰退。




除了領導階級扮演重要角色之外,個人更是該為自己的生活負起責任。因為高通膨會摧毀個人的財富,而且在高通膨的環境下,過去大家認為風險較低的投資方法,如現金、債券、甚至是追蹤大盤指數的基金,在扣除通貨膨脹率(預計通貨膨脹率將超過兩位數)之後,實質獲利率都將是負的。


該如何保住自己的資產,甚至靠著石油危機賺大錢,雖然作者提出許多意見,但如何做決定終究還是要靠個人的智慧。畢竟市場的流行偏見常阻止預言成真,也就是說當大家都知道一個趨勢的時候,市場可能反而沒有反應,因為群眾都採取行動預防它成真,如果真的是這樣而使得石油耗盡(或全球暖化)的危機沒有發生,也許是最好的結果吧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石油衝擊》時報

相關文章推薦:

相關授課影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