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引爆趨勢》流行趨勢 3 大要素


一個app遊戲、一項產品或一個話題是如何造成流行的呢?葛拉威爾提出三大要素:

一、傳播者:擁有連結者、專家或銷售員特質的資訊傳播者。

二、資訊定著性:這項資訊會在使用者或傳播者身上停留多久。

三、文化環境:當時的社會文化是否有需求。

好書推薦:《引爆趨勢》《瘋潮行銷》《非理性繁榮》


《Smart智富》月刊專訪 全文

在此聲明,我與《Smart智富》月刊並無任何商業關係。

不但如此,還要提醒各位讀者,「媒體」屬於〈金融產業三大支柱〉之一,與投資人有嚴重利益衝突。例如:

為了要增加銷售量,所有投資相關媒體都必須迎合大眾喜好,所以標題絕對都是樂觀且聳動,永遠都有買點!

業務配合和置入性行銷無所不在,常常在雜誌前幾頁專題介紹綠色能源科技,後幾頁就出現綠色能源基金,類似手法層出不窮。

另外,為吸引閱聽大眾注意,媒體善用「故事行銷」手法,偏愛具體、誇大的故事,加上部分記者對採訪內容專業不足,常常偏離客觀事實。

建議您先閱讀本站針對本專訪做出的澄清文章:接受《Smart智富》月刊專訪〉,以免受到報導內容誤導,做出有害自身財務狀況之投資行為。

以下為採訪內容全文:

月入不到2萬元,在台北,要存到100萬元,得花多久時間?只要5年,真的,只要5年!今年28歲的周舜欽靠著自修練出來的理財好習慣,雖然收入不多,照樣可以穩穩地「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10年前,周舜欽順利考上中原大學機械系,但他完全開心不起來,因為私立大學工學院的學費貴,單是繳學費已是家人沉重的負擔,因此,他申請助學貸款,同時開始在餐廳打工,賺自己的生活費。


踏入社會就負債
為求翻身,硬擠3000元上課學致富

可是,周舜欽對機械沒興趣,加上要半工半讀,沒好好念書,竟花了6年才畢業,使助學貸款墊高到60萬元。大學要畢業時,他對未來感到茫然,因為自己的人生是從負債開始,有機會翻身嗎?

為了延後面對生活、還債的壓力,並好好思考未來的路,想從事教職的周舜欽打算去考社會教育研究所,並到社區大學應徵工作。2006年,他如願達成了這兩個計畫。

剛開始,周舜欽在社大1個月的薪水不到2萬元,他必須支付每月的房租、生活三餐,並償還助學貸款,不過,節省的他還能擠出餘錢,花3,000元去上社大的課程,其中,社大資深講師許世穎所開設的「致富心理學」,讓他的人生從此改變。

回憶當初選這門課的動機,「我想知道,要擺脫貧窮,除了靠工作,還可以怎麼辦?」周舜欽說。結果,一學期上下來,周舜欽的理財觀念和行為都大幅改變,「一般人可能覺得學習、工作、投資是分開的3件事,但如果能把3件事合在一起做,收穫自然變大。」課堂上如此學,在生活中,他基本上依循以下3原則去做:

原則1》自己就是資產,努力創造多元收入


原本周舜欽只想隨便找個工作,趕快賺錢,如果這麼做,短期會有收入,緩解經濟壓力,但因為沒有及早培養正確的理財觀念和習慣,可能就一輩子當雇員,收入和資產都不可能大幅增加。

但周舜欽從課堂上學到的觀念是:年輕人最重要的資產是自己,只要肯花時間不斷學習,培養可創造多元收入的專長,持續「增加收入、存錢和投資」,就可以讓你達到財富自由。所以,上完課後,周舜欽再花了1年參加講師培訓,之後,白天在社大工作,晚上就在社大兼差當講師,每月收入增加至2萬5,000元,但因控制開銷不變,所以多增加的收入,全都存下來。

不僅如此,為了增加「多元工作收入」,周舜欽白天還在基金會兼任專案經理,假日會接演講和教育訓練的case。由於當講師的時薪增加到800元,光這部分收入就可以支應全部生活開銷,基金會工作收入更高,這使得他的存錢速度明顯加快。「因為有多元工作收入,就不會擔心少一份工作,會使生活和經濟陷入停擺,其實是有分散風險的效果。而且,讓我的收入比一般人想像的更穩定!」他說。

原則2》花錢要看價值,而非價格

過去,周舜欽為了省錢,消費只在乎「價格」,雖然能省錢,但心裡並不快樂。上課後,觀念改變,碰到花錢的事,他會去分析「價值」,例如一件上萬元的衣服,一年穿不到幾次,可是一本300多元的書,卻能受用無窮。

「現在,我最主要的花費是投資,包括投資股市,也包括投資自己,因為這最有價值!」周舜欽說。在這個薪資負成長的年代,周舜欽的這兩項投資,讓他年年為自己加薪。因為投資自己,增加了講師、演講和教育訓練的收入;因為投資股市,讓存下來的薪水,增加了1倍。

原則3》投資要盡量簡單

原本周舜欽從沒想過會做投資,因為在他印象裡,投資股票很複雜、容易賠錢,而且得有閒錢才能執行;但透過上課和閱讀,他發現,成功的投資者在股市投資都盡量簡單化。對於像他這樣幾乎整天都有工作、沒時間看盤,也沒能力選股的投資人,最適合的就是「指數股票型基金」(ETF)。

為什麼是ETF?因為它具有3個特點:交易成本低、充分分散風險、追蹤大盤指數。「雖然報酬不會比個股好,但已經可以贏過市場上9成的散戶和法人了。」這是他研究後的發現。


靠兩方法操作ETF,小錢成功變大錢用ETF累積財富,周舜欽以實戰經驗建議兩種方法:

方法1》固定金額存錢法
此法適合入門者,以小錢慢慢投資。2006年周舜欽開始準備進場投資,因為手上錢少,連1張ETF都買不起(當時台股指數約在6,000~7,000點間,「台灣50」1張約需5萬餘元),所以他就先存錢,至少存到10萬元,才進場買1張ETF。雖然10萬元有時可以買到2張,但他卻從未買滿,因為「錢不能卡太緊,要留點現金,有更好機會來臨,才有子彈可用。」

就這樣慢慢存了一年半,周舜欽「存」進約3張ETF,2007年6年,台股衝上9,800點,周舜欽根據台股歷史走勢判斷,大盤進入高檔區,風險偏高,便先賣出,獲利超過3成。

方法2》區塊投資法
此法適合進階者,以較大部位波段操作。第一次投資ETF就賺錢,把獲利加上存款,周舜欽累積一筆較大資金,便開始用「區塊投資法」,波段操作台股ETF。至於所謂的區塊投資法,原則如下:

1. 按大盤指數相對高低點,規畫買賣區間:ETF是跟著大盤連動,所以,可以先將台股歷年表現,劃分為3大區間,(1)8,000點以上是高風險區、(2)6,000~8,000點為考驗耐性的等待區、(3)6,000點以下則為相對低點,是買進安全區。

2. 觀察市場氣氛,決定買賣點:基本上可以參考股價、成交量及成交每筆均張、融資餘額等指標,規畫畫買賣點。也就是說:

(1)當指數進入8,000點以上高風險區時,前述數據一旦出現暴增情況,就代表市場過熱,要賣出;

(2)在6,000點以下,股價暴跌、成交量暴增後,融資餘額一旦銳減,代表投資人悲觀殺出,撿便宜的機會就到了;
(3)在低檔區還可以用一個私人小觀察做輔助:當不太做投資的人都在說,股票跌好慘、太危險、不能碰時,代表低點已經不遠。

2008年11月,大盤跌破5,000點後,成交量很低,市場一片悲觀,前面低檔區的底部訊號出現,周舜欽開始慢慢買進。先用大約1/3資金進場,買跌至7元左右的金融ETF,因為此商品跌最凶;

第二筆則是在大盤跌破4,500點,再以1/3資金買進中小型ETF,因為這商品比大盤指數多跌了1成,反彈空間較大;

第三筆則是在4,089點左右進場,當時判斷大盤已經跌無可跌,直接買連動大盤指數的台灣50(詳見圖2)。由於這是最後一筆錢,且行情又在相對低檔,因此他還增加融資買進。

一直採取穩紮穩打的周舜欽,何以突然變得大膽,做起融資操作?他說:「如果是個股,我就不敢,但因為是ETF,我就不太擔心。」為什麼?他有以下兩個兩個個做融資的理由:

(1)個股有下市風險,但ETF與大盤同步,不會下市,且槓桿才2.5倍,比所有衍生性金融商品中都小。

(2)進場前,先推算,如果斷頭,大盤必須再大跌到2,800點,機率微乎其微,所以值得融資。

「萬一真的斷頭,本金剩不到5成,我還可以承受。」周舜欽說。結果,大盤一路上漲,他一路續抱,到2009年12月大盤衝上8,000點,也就是他設定的停利區後,就全數獲利了結。
這一波下來,周舜欽把用ETF存和賺的本金,透過融資操作,大賺約1倍,加上未曾間斷的存款,明年將順利存到人生第一個100萬元。

在用小錢累積出大錢後,周舜欽並沒有改變既有的習慣,他想的還是如何在教學領域,再去創造更多收入,然後再用ETF投資,把錢滾大。不過,對投資,他則有了新的計畫,因為投資應該也要像工作一樣,建立起多元的收入組合,目前除ETF之外,他打算投資房地產做包租公,開發租金收入。

在訪談過程中,周舜欽最常提到的是一句話就是:「雖然收入不見得很多,但我有時間的優勢,只要一直創造收入,持續存錢和投資,一定可以達成生活和經濟的自由。」以他的努力和方法,也許不用3年,就可以再存出第二、甚至第三桶金了!


--

相關文章推薦:
投資產業三大支柱(券商、投信、媒體)
接受《Smart智富》月刊專訪

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使命與領導》魅力領導 vs. 使命領導


只專注於個人魅力,將使領導者走向誤導的不歸路。20世紀中出現了三位頗富魅力的領袖──希特勒、史達林及毛澤東,然而他們為人類帶來的災難,幾乎遠較歷史上任何人都來得浩大。

所以領導的關鍵不在於魅力,而在於使命。領導者首先要為所屬的組織制定使命,其次是積極的傾聽、溝通,並不厭其煩地傳達使命,再來便是將使命轉換成具體的目標,最後是以出眾的紀律,確保組織的行動不會偏離使命與目標,並達成想要的成果。

使命是領導的目的、方法與工具,而所有的使命宣言都必須反映出:機會、能力、承諾三個要素,否則是將無法凝聚組織內的人力資源去做好該做的事,再到達最終的大目標之前,將力竭而止,無法接受最後的考驗。

【投資×心理學×書院】好書推薦:《使命與領導》《領影導的黃金法則》





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談閱讀治療》內心的領悟是最豐富的旅程

已下摘錄車向明諮商心理師發表於「國家網路醫院」之《談閱讀治療!〉:



閱讀的好處不言可喻,但是閱讀要成為一帖良藥,就需要探究了。心理治療不只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藝術。它可以多面向的呈現,產生多樣化的效果。

當事人的復原之路,並不受限於診療室中。書籍應用於心理治療,已被古典學派的學者、醫師、心理學家、社工、護理人員、心理師、學校老師作不同的解析。


閱讀治療 Bibliotherapy 是透過書籍的閱讀,作為自癒與解決問題的療法。它是自助 Self-help 治療,也是動力過程。閱讀可以整全我們的人格、察覺自我一致的需要、目標、與價值

閱讀所引發的學習經驗,包括:釐清(Identification)、投射 Projection)以及從早期經驗而來的感情轉移Transference)、
感情宣洩(Catharsis)、洞察力(Insight)…等,提供了外在的參考架構,讓讀者從觀察者的眼光,重新地看待他的經驗在想像與現實之間,自然地具體化個人經驗,增加自我了解,以更正面的態度面對生活,成為生活中的參與者

帶領者並不只是推薦書籍,而且需要事先準備。帶領者應選擇一本熟悉的書籍,事先了解書籍的長度與內容的複雜度,並考量當事人的閱讀能力,以及情緒、心智、與年齡。帶領者本身需具有人格的穩定性,有興趣與他人互動,並能與他人同理。(同理心其實是一種相當專業的心理能力)


閱讀治療可以在個別治療或團體治療中為之。在個人協談中,針對當事人的特殊需要,治療師與當事人的彼此互動,當事人能宣洩情緒,疏解情緒壓力。在團體治療中,成員們閱讀材料後,團體的活動與討論隨之展開。大家彼此分享,也逐漸察覺到感情上並不孤單,建立成員間的歸屬感與安全感

閱讀治療通常經過下列三階段:

一、釐清與投射:當事人能釐清書中的角色、事件、或是想法,使它們與現實生活相連結。
二、情感的表達:當事人情感深入其中,在安全的狀況下表達情感,增加自我的洞察力。
三、洞察力:情緒宣洩後,帶領者以建設性的討論,來引導當事人思想、感情、和情緒的轉變。

當事人逐漸察覺到他們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帶領者也鼓勵他們採取行動,使生活發生改變「文字與言語都是人靈魂的展現」,悠遊於知識的寶庫,文字的能量便滲透了你的生命,擴張了你的視野。信手拈來,何不讓內在的渴望驅動你,汲取生命的甘泉。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戲局謬誤》大數法則vs 小數法則


馬可維茲因為投資組合理論得到諾貝爾獎,但自己需要投資實卻採用簡單的股票與債券一比一的資產配置方式,理由是他覺得這樣比較安全;理應最有科學精神的醫生,在教養上竟會相信皮紋檢測、在投資上相信技術分析;馬多夫事件爆發後,發現其中一名受騙者竟是著名的「詐騙心理學」教授。

在生活中我們不斷看到這種專業知識移轉到私領域的難度,原因是思考理論需要用到費力的系統二,而在大部分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總是依賴系統一來做判斷與決策。

理解力很難從一個領域跨越到另一個領域,這種效應被稱為「領域依賴性」。《反脆弱》作者塔雷伯則稱之為「戲局謬誤」。記得:下次別在做這種傻事了:坐電梯(而非爬樓梯)上樓,目的是到健身房操作踏步機......

想知道自己置身於怎樣的戲局謬誤之中嗎? 【投資×心理學×書院】推薦好書:《黑天鵝效應》、《行為的藝術》、《快思慢想》


教育新辭書》何謂閱讀治療?


讀書治療(Bibliotherapy)。又稱閱讀治療(reading therapy),簡單而言,就是利用書籍幫助人員解決問題,後來引用到輔導上,係指諮商或輔導實務人員提供當事人一系列閱讀材料,經由諮詢或輔導人員與當事人相互分享閱讀材料中,協助當事人解決個人問題的一種心理輔導技術。

讀書治療一詞,就其Bibliotherapy字義而言,他是由biblio和therapy兩字組合而來,意思是「書」,後者則是指「治療」的意思。讀書治療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Greece)的圖書館內。當時圖書館員長利用圖書館裡的聖經或道德書來治療患者。這些患者通常是精神及心理障礙者,由於此種方式產生一些實際效果,所以當時人們稱圖書館為「靈魂之藥」(the healing place of the soul)。



後來學者、醫生、心理醫生、社工人員、護士、父母、教師、輔導員等陸續採用此種方式來幫助並孩童和病人。到了18、19世紀,英、法等國以普遍實施讀書治療,所使用的書籍多為宗教書籍。


基本上,讀書治療係透過個人對書中角色的認同,淨化情緒,激發新的洞察力,進而改變其行為和態度,發展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讀書治療之所以作為輔導策略,主要基於下列的理由:

1.發展個人自我觀念;
2.增加個體理解人類行為或動機;
3.培養個體真誠地自我評估;
4.提供個人發現自身以外的興趣的方式;
5.減輕情緒或心理壓力;
6.顯示個人不是第一個或唯一遭遇此類問題的人;
7.顯示個體有更多解決問題的方式;
8.幫助個人更公開討論其問題;
9.幫助個體建構一個解決問題的建設性行動方案。



輔導或諮商實務人員運用讀書治療,不管是選擇個人或小組方式,通常採用下列方式進行:

1.暖身活動,激起個人動機;
2.提供閱讀材料時間;
3.允許一段思考時間;
4.提供追蹤討論時間,利用問題引導個人從訊息的解釋、分析;綜合及評鑑回憶過的訊息;
5.引導評鑑和指示個人,包括輔導實務者評鑑和個人的自我評鑑。



目前國內應用讀書治療的輔導方式已經越來越受重視,主要是在三大範疇,包括:

1.個人的自我肯定、人際關係、低自尊心、孤獨等方面;
2.家庭的離婚、手足關係、夫妻關係、受虐等問題;
3.社會酗酒、吸毒、貧窮、暴力等方面。

類似於閱讀治療,本書院的主要教學範疇為:運用正向心理學與投資心理學的智慧,幫助您成功智富又幸福快樂。

學校教師亦可運用讀書治療幫助學生,但是必須結合圖書館員、諮詢人員或輔導人員的力量,才能發揮讀書治療的功能。



資料來源: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New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高等教育文化

--


相關文章推薦:


2013年8月18日 星期日

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生產繁衍 vs. 頹廢遲滯


身處真實社會的成年人有發揮其影響力的需求,透過(1)生養後代或提攜後進、(2)製造商品或提供服務、(3)發明規則與創造價值,個人得以傳遞自己的「基因」和「秘因」(Memes)──前者指傳宗接代,後者指將自己的理念、價值、知識和技能傳給下一代。

透過生產繁衍發揮影響力,知道自己身後尚有部分東西可以留下來,便會覺得生命有意義感、較能面對死亡;相反的若無法發揮生產力及影響力,便會覺得生命毫無意義而感到頹廢遲滯。

充分的生產繁衍使人在工作及生活上感到精力充沛;適當的頹廢遲滯則讓人得以拒絕某些不必要的任務與責任,將有限的精力做最大的發揮。

想知道自己正處於哪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嗎? 【Life心理學閱覽室推薦好書:《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熟年力》、《新中年主張》


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為什麼投資就是不理性?》複雜系統&演化經濟學


在生物體系中,演化是由天擇所推動──偶發的基因突變,導致某種生物比同類更適應環境,那麼這種突變基因就會慢慢淘汰沒突變基因的同類。或者說生態系統是由變化加上累積選擇所推動的。

在經濟體系中,市場的演化則是由「看不見的手」所推動。在特定環境中,天擇決定哪種變化最適於生存;而人也會在特定市場中,選擇最能符合自己需求與喜好的商品與服務。在演化和經濟體系中,都沒有一個由上而下的設計師,來監督整個體系。演化與市場是無意識與非預知的現象,無法預期要什麼變化才能生存。

但經濟和生態演化並非完全相同,在經濟體系中,需要一些由上而下、由機構制訂的法規,以便自由與公平貿易得以發生。不過如果人對市場進行太多由上而下的干預,貿易會變得既不自由,也不公平。因為市場和生態一樣,實在太複雜了!

【投資×心理學×書院】(周舜欽)推薦:《投資為什麼就是不理性?》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大象與跳蚤》能把學習當工作的人,少之又少


想獲得成功致富又幸福快樂的人生,終身學習是最快的捷徑,但真的能把學習當工作、把工作當學習的人,實在少之又少...


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在《你拿什麼定義自己》《大象與跳蚤》...等多本著作提出的「組合式工作」中,組合成份可包括全職工作(月薪)、兼職工作(時薪)、按件計酬工作、家庭工作、志願服務工作、以及學習工作。

其中能把後三項無給薪的工作視同有給薪工作般重視的人,實在少之又少。


例如我任職非營利機構時接觸大部分志工,嘴巴上雖說重視志願服務,但只要因為下雨、感冒,就會輕易請假;而筆者任教的社區大學中,大部分嘴巴上說重視學習的學生,也會因為天氣不佳、心情不好而曠課。

試問這些人會因為上述那些原因而不去上班嗎?但弔詭的是這些不給薪的工作,常能為人生帶來比有幾薪工作更大的獲

家庭工作關係到你每天的生活品質、志願服務工作能拓展你的人生觀與滿足內在的需求,學習不但有助於增加智慧、健康、快樂,更能具體增加收入。


原因在於有給薪工作提供外在動機(棍子和胡蘿蔔),能強迫你去做事,但無給薪工作沒有人逼你,得靠內在動機(樂趣、熱情、意義)才能維持。

大部分的人屬於《動機,單純的力量》中所說的「X」型人,靠著短視趨吉避凶的外在動機行事,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極少,宛如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

只有少數的「I」型人能讓內在動機的力量凌駕於外在動機之上,兼顧《更快樂》書中所言短期的樂趣與長期的意義,為自己的行動做出正確的抉擇。無怪乎世界上成功致富又幸福快樂的只有少數人。


任何事要獲得成功,都必須下定決心、投注心力、刻意學習與練習。

有空再閱讀、有空再學習、錢賺夠了再做自己喜歡的事、加薪了再開始儲蓄投資...這種做法是不可能成功且荒謬的巴菲特說這種人如同「年輕時把性愛留著不用,等到年老時再使用」,實在讓人無法理解。


相關文章推薦:

《打造自己的成功》讚美是一種控制

金融研訓院 演講「一定要學投資的四大理由」

閱讀治療師:周舜欽 接受台師大學術訪談 Q & A

《看見價值》華倫‧巴菲特 の 自我投資之道

輕鬆駕馭意志力》別把渴望當成快樂!

亨利‧梭羅《公民,不服從! / 沒有原則的生活》

投資心理學》保證獲利的投資!

你的商業知識都是錯的》激勵機制&薪資結構

但願我18歲就懂的成功學》學校教育 VS. 終身學習

不用再上班了》企業家 vs. 鷹業家

疼痛,才叫青春》窮忙族 vs. 富悠族

老娘幹嘛這麼麼累?!》順境比逆境更難應付

快樂是一種陷阱》目標導向 vs. 價值觀導

杜拉克論20世紀最大的發明》選擇的自由

從準時下班開始》工作狂是最懶惰的


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帕金森法則》員工變多 ≠ 工作變多


大公司並非總是贏家。規模優勢的最大缺點是企業變大以後,就會出現官僚作風,敷衍塞責,而這也是人類的本性。

關於大組織管理缺失的兩大理論唯《帕金森法則》與《彼德原理》。

前者指「在工作沒有變多的情況下,員工卻愈變愈多」,是組織愈來愈龐大笨重的元凶;

後者指「人們會不斷晉升,直到他無法勝任的位子」,是組織壓迫人性和主管總是能力不足的原因。


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從準時下班開始》工作狂是最懶惰的


我不當工作狂已經很久了,過去也曾體驗每天加班的日子,不論生理或心理都備受煎熬。加班不但工作沒效率效能、扼殺注意力、創造力和思考能力,也耗盡精神和體力,使得隔天更不想上班,造成惡性循環。

再者,不同於一般人的認知的,工作狂其實是最懶惰的人,他們每天埋首眼前的工作,卻懶得思考自己的人生,懶得抬起頭關心環境的變化。等到個人資源耗盡,也就是被環境淘汰(裁員)的一天。



蘇格拉底說,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活我們其實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未曾活過

工作狂沒有空出時間思考自己的人生與工作的意義,亦不曾為生活及人生設定目標與建立架構,雖然看似認真努力,卻是為別人而活、落入老闆、同事、朋友、親人、社會文化的目標與架構中,而失去自己



不要再加班了,空出時間來閱讀書籍與閱讀自己吧!空出越多時間學習與思考,反而能產生更多時間與產能。然後因為工時短、產能高,你不必再花時間金錢去吃大餐、購物或旅遊來舒壓,因為內心的探索就是最豐富的旅程

你的經濟狀況會變好、生活品質會提升,這一切都從停止當個工作狂開始!



--


相關文章推薦:
杜拉克論20世紀最大的發明》選擇的自由

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奧坎的剃刀vs.魯拉帕路薩效應


自然科學一向崇尚簡化哲學,也就是所謂「奧坎的剃刀」原則──當一個理論中出現了複雜又不必須的部份,我們就應該把它們剃掉。然而在社會科學領域中,更重要的則是查理‧蒙格所說得「魯拉帕路薩效應」──數種單一的因素結合起來會產生極大的效果。

真實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數問題,都不是單一學科或單一理論可以解釋的。以學科為中心的學移往往無法遷移到日常生活中,反而有可能會妨礙你了解真實世界,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廣泛閱讀正確的書籍、學習每個學科最重要的概念、培養多元思維模型,將有助於你在日益複雜的社會試驗中,取得較佳的內在與外在成績。

【周舜欽投資心理學書院】
推薦:《窮查理的普通常識》、《魔球投資學》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決策心理學》該用理性還是感性做決定?


人生中充滿了決策,諸如早上出門要穿什麼衣服、午餐要吃什麼…等,這類每天會面臨的小決策;乃至於該不該買房子、要不要結婚生子、是否要離職創業…等,這些人生過程中的重大決策;甚至是要選擇怎樣的生命形式、該訂定怎樣的人生目標…等,這種關乎你一生是否幸福快樂、是否有意義的終極決策。

這些決策到底如何形成,而我們又如何確定自己是否做出較好的決定呢?決策心理學就是研究人類大腦如何做決策,以及教你如何做出更好決策的科學。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操作制約:負增強的應用》談判、銷售&訴訟話術


談判代表、銷售員、詐騙集團、律師...最喜歡用操作制約中的「負增強」,來做為控制他人的手段。他們會先置你於「不利之地」,再挺身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假意「幫你」解決你的焦慮、恐懼...等不適感。

例如:先說「不」再開始進行談判;先「恐嚇」再開始進行銷售或詐騙;先「告你」再談和解條件.....

被丟到大海的你,當然不假思索的會緊緊抓住眼前的浮木──接受對方的提議──還會感謝對方就你一命,卻不知道一開始推你下海的人就是他。典型的被人賣了還幫對方數鈔票。



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

杜拉克論20世紀最大的發明》選擇的自由


已故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說:「未來的歷史學家回顧歷史時,會認為20世紀最大的發明不是網際網路或電子商務,而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擁有選擇的自由,然而人們卻沒有好好利用它。」 


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提倡:「在人類歷史上,我們第一次有機會塑造自己的工作,讓工作適合我們的生活,而不是要自己去適應工作,如果不好好把握這個機會,一定是瘋了。」




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沒有名片,你是誰》從自我了解到為人服務


世界上有90%的不幸是起因於人不了解自己、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弱點,甚至是自己真正的優點。大部分的人在走到人生盡頭時,幾乎都還是對自已一無所知。


─西尼‧哈里斯





你認識你自己嗎?當我們要向別人介紹自己時,通常會遞上我們的名片,並按照名片上的所屬單位、頭銜來介紹自己。但你真的認識你自己嗎?


除了我們的成就外,我們是誰、又會變成誰?除了職稱外,我們為這份工作帶來了什麼?除了聯絡方式之外,別人還需要知道我們的哪些事,才能與我們有所連結?


自我了解是一個持續一生的重要課題。唯有當你夠了解自己,才有機會發揮潛能,並找到人生的意義。而唯有當妳的人生有意義,每天的生活才會有目標與動力。


人們終其一生追求的「幸福」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一個終點。如果你夠了解自己,能在每天的工作及生活中發揮潛能、追求有意義的目標,進而發現自己在世界上的價值,那麼,幸福在你每天的生活裡。




本書闡述「我/我們」哲學,將上述那些抽象而重要的「大哉問」,化為較具體明確的步驟,引導讀者透過「我」途徑來了解自己,以及透過「我們」途徑來找到自己在世界上存在的意義



一、「我」途徑:形成自我領導主張的內在旅程




(一)發掘真實的自我


思考:我有哪些獨特的本領和特質?其中有哪些是被遺漏的?


練習:給自己一個新頭銜


提示:和你名片上的職稱不同,職稱只代表你在組織中的位置和角色,但它所呈現出來關於真實的你並不多


例如我們辦公室的小茹,他的職稱是「專案助理」,但他自稱的非正式頭銜是「康樂股長」,他喜歡規劃活動、發起同事的午餐約會,和辦公室的下午茶時間。從來沒有人把這些責任派給他,但他就是壓抑不了內心的那個康樂股長



(二)建立意義


練習:找出一些你人生中曾發生的負面經驗或艱難時刻,也許就是現在。


思考:

(1)這個經驗對我有什麼「意義」?
(2)我可以做哪些「有意義」的事來使情況改善?
(3)現在這個經驗對我而言產生了哪些「新意義」?

提示:當你遇到一些重大打擊而不知道該怎麼辦時,你該做的事是「反省」與「重建」。反省是指「跳脫開來思考」;重建則是指「以正面的角度重新思考事情的可能性」。



(三)信守承諾


思考:我曾經對別人或對自己許下哪些承諾?我現在行為,有沒有實現這些承諾?例如「把家人當作生活重心」、「飲食均衡與持續運動」


練習:過去的重要經驗中,或建立意義的過程中,曾使你許下哪些承諾。挑選一個重要承諾,用一句話寫下來,並開始在生活中實踐這項承諾。


提示:個人的價值觀太過抽象,而一個人所作的內隱的或外顯的「承諾」,就代表一個人的價值觀,也就是一個人最重視的是什麼。唯有用行為實踐你的承諾,你才能為你的人生負起責任,也才不會讓「意義」淪為身外之物。




二、「我們」途徑:為人服務的外在旅程




(一)選擇服務


必須先體認到:所有人是同舟共濟的,我們無法單獨存在,要透過別人才能真正存在。當你選擇服務別人,你的能力和資源會不但不會減少,反兒還會增加。



(二)培養關懷的能力


除非我們培養出關懷的能力,否則我們無法了解他人的需求,也就無法真正地為他人服務。而關懷並不需要親暱或親近,而是出自對他人的尊重,以及「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的認知


一旦我們在情緒或心理上和別人切割開來,我們就會開始向下沉淪。



(三)帶來有意義的改變


發現需求並選擇服務,我們才能在真正需要我們的世界裡發揮自己。拋開現有問題的挑戰與急迫性,從他人的需求和自己的天賦中去尋找著力點,為他人、組織或社會帶來有意義的改變




學習心理學最重要的目的與功能,不在於了解別人在想什麼,而是了解自己。這同時也是【投資心理學書院】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希望藉由閱讀與正向心理學的推廣,使課程參與者皆能越來越了解自己。


相關文章推薦:

《沒有名片,你是誰》「我/我們」哲學

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友誼 3 層次

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心理社會發展論

《樂在工作》找到工作的意義

《把自己賣出去!》人微言輕力量大

好人變成有錢人》成為有錢人之前,要先成為好人

驚喜的年代,華倫班尼斯回憶錄》領導,不需要頭銜

領導,不需要頭銜》關注圈 vs. 影響圈

誰說人是理性的?》無條件地付出 & 樂於接受

不用再上班了》企業家 vs. 鷹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