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投資金律》投資產業3大支柱(券商、投信、媒體)


學習投資理財有最重要的四大領域:投資理論、投資歷史、投資心理和投資產業,每個領域都有需要深入研究的知識與智慧,想要長期投資獲利,這四大領域的學習缺一不可。

前三個領域中,投資理論不全是你想像中艱澀難懂的公式和論述,反倒是像「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種經濟學原則更為重要;另外,大多數投資人不是不看投資歷史,就是看得太短,導致不斷犯下投資史上重複出現的錯誤;而投資心理,則是實際操作時最重要的武器,向外可用以判斷市場氛圍,向內可檢視自己的投資決策。

至於最後一個領域,不但不是最不重要,反而是我覺得在四大領域中,最必須優先學習了解的領域。所謂投資產業不是指傳產業、金融業、科技業…要投資什麼產業才能賺錢。而是指和投資密切相關的三個產業:券商(經紀商)、投信(共同基金)和媒體。

由於這三個產業的工作內容和投資關係密切,所以常給人「投資專家」的形象。但我必須不厭其煩地提醒大家,什麼都可以相信專家,就只有投資不行。

原因一:影響投資結果的因素太多、太複雜,其中運氣又占了很大成分,所以根本沒有專家;原因二:從來沒有哪一個產業像投資產業一樣,和消費者之間存在那麼大的「利益衝突」,所以當他們提出「保證獲利」的投資建議時,你一定要搞清楚是「誰」保證獲利。



廢話不多說,馬上為大家介紹這投資產業的三大支柱:


一、券商(經紀商)

(一)主要獲利來源:

  1. 「價差」和「手續費」:股票有「買價」和「賣價」兩個價格,你買進時以較高的買價計算,賣出時則以較低得賣價計算,這一買一賣就產生價差的收入。另外,每一次的買進和賣出,都還可以收取手續費。
  2. 「承銷股票」:透過承銷企業股票或包銷企業發行新股,從中賺取佣金。

(二)和投資人的利益衝圖:

只要你投資,就省不掉「價差」和「手續費」這兩項成本,不過光是賺取該賺的還不夠,券商會透過各種方式鼓勵你增加交易次數,以增加「價差」和「手續費」的收入。

另外,你覺得營業員為什麼推薦你某幾支股票?或者你真的相信分析師建議的投資標的嗎?

事實上分析師在分析所屬券商所承銷股票的企業時,根本就無法客觀,即使面對不是客戶的企業,也會有往後拿不到相關資料的壓力。

所以在分析師的分析建議中,你很難找到「賣出」的建議,除非他想害公司失去客戶,或被炒魷魚,「持股觀望」已經是最嚴重的字眼了,而你的營業員卻是根據分析師的分析結果推薦你投資標的。

總之,券商推薦投資標的不會是真的看好某支標的,反而常是因為他正承銷該家公司的股票。

(三)「保證獲利」的投資建議?

由於「趨避損失」心理,造成投資人常常「出盈保虧」─股票小賺就賣掉,賠錢就說服自己不賣不賠─導致自己滿手賠錢貨。

如何避免呢?「專家」告訴你,設立「停損點」並嚴格遵守,賺錢的股票就讓它漲翻天,下跌股票一旦觸及停損點就停損出場,以控管下檔空間。賺錢無上限,賠錢沒你的份,多完美的策略啊!

真的嗎?例如你設10%為停損點,跌10%就出場,結果股票跌11%就反彈。「專家的策略」又告訴你,漲10%就是上漲趨勢形成,你又買進,結果股票漲11%又下跌。

別以為不可能,股市就是「偉大的羞辱者」,來回羞辱你幾次,你的資金就因為交易成本而大幅縮水了。





二、投信(共同基金)

(一)主要獲利來源:

  1. 「手續費」:購買基金大多需要收取約1.5%的手續費(視不同基金而定),當然也有免手續費的基金,不過那是因為比起管理費,手續費根本不算什麼。
  2. 「管理費」:每年大約2%的管理費(視不同基金而定)是內含的費用,一般投資人不易察覺,卻是每天從你的基金淨值中扣除。


(二)和投資人的利益衝圖:

如果有人說自己的選股技術一流,並願意替你管理你的退休金投資,條件是你的投資終值(退休金)要分給他一半,你願意嗎?

如果你購買共同基金,就等同於答應了這項交易。因為每年2%的管理費,加上複利的效果,就足以讓你的投資終值少賺一半。

如果基金經理人有超人的投資績效也就算了,問題是扣除成本後,大約有9成的基金績效輸給大盤,倒不如自己買追蹤大盤的指數型基金或ETFs,就可以贏過大部分基金經理人了。

基金績效差,除了投資成本過高,還有其結構性限制。首先基金經理人的部位大,又受限於政府的限制,操作彈性較小,不能像散戶一樣隨心所欲。

其次,受到短績效評比和投資人資金的壓力,使得基金經理人的不得不追高殺低、積極換股,衝高短期績效以保住自己飯碗。

(三)「保證獲利」的投資建議?

到底什麼時候才是最好的買點呢?「專家」告訴你「定期定額」買基金,可以分散買點,避免買在高點,又可以在低點買的多,高點買的少,低買高賣,多好的投資策略阿!

真的嗎?事實是定期定額的手續費通常比較高,而且定期定額的風險不在於買進,而在於贖回的時候。當你越買越多、部位越來越大,萬一股價下跌你又需要用錢,就會承受極大風險。

偏偏定期定額基金不會在高點叫你贖回,永遠只會叫你繼續扣款,因為「專家」告訴你「長期持有」才是投資獲利的關鍵。

事實是,你持有共同基金越久,他們就能收你越多的管理費。




三、媒體

(一)主要獲利來源:


  1. 「出版品的銷售」:報紙、雜誌等平面媒體,既然發行了刊物,就是希望消費者購買,除了產品本身的獲利,銷售量還能帶動更大的獲利─廣告收入。
  2. 「業配」與「廣告」:其他金融產業的廣告、業務配合和置入性行銷,不論對平面或電子媒體,都是主要收入來源。


(二)和投資人的利益衝圖:

了要增加銷售量,所有投資相關媒體都必須迎合大眾喜好,所以標題絕對都是樂觀且聳動,永遠都有買點!

另外,業務配合和置入性行銷無所不在,常常在雜誌前幾頁專題介紹綠色能源科技,後幾頁就出現綠色能源基金,類似手法層出不窮。

為了得到廣告費用,媒體當然也不會客觀評論金融產品。任何事物都有好壞正反兩面,而投資人需要的是正反兩面的看法,一面倒的好評對投資人毫無幫助。

媒體對於其客戶的說詞是無條件的認同,但「為了相信而相信」是最危險的事情。就好像每當有名人鬧出婚外情或性醜聞時,一般人在不知道真相前,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再去分析事情的正反兩面說詞。而這位名人的配偶雖然也不知道真相,卻會非常有自信地相信自己的另一伴。

上述這種盲目的關係,正是金融機構與媒體關係的寫照。但是選擇性地只接受一方的說法,是非常不理性的,而且聽信媒體報導的投資人,下場通常是賠錢的悲劇收場。

(三)「保證獲利」的投資建議?

所謂有奶便是娘、拿人手短吃人嘴軟。既然媒體的獲利來源是廣告收入,相當然爾,客戶的產品都是好產品,客戶的建議都是好建議,如果刊登內容和客戶有衝突就等於在擋自己財路。

例如某周刊曾有一期以保險為主題,整本周刊從頭到尾都在說保險的好處,連一點壞出都沒提到。原因為何,因為保險公司一向是買廣告的大戶。但真有這麼完美的金融產品嗎?

還有,在媒體眼中股市、房市永遠看多,永遠是買點,即使現在房市創新高、股市從3955漲一倍到8000點附近,所有媒體還是一片看漲,還喊出8000以下都是買點、準備進入主升段…等荒謬說法。

一方面因為一旦看空,投資人頂多看看封面,根本不會買,另一方面這也和金融機構的利益相違背,等於是斷自己後路。

其實,我們每天接收到的資訊早已被壟斷了,我們處在賣方市場中,賣方可以任意操弄我們的需求、控制我們接收到的資訊,對消費者極為不利。

市場上只會有人叫你買,不會有人叫「不要買」,因為叫你買的人有利可圖,叫你不要買的人不但無利可圖,還會得罪你和想要賣產品給你的親戚朋友,說不定還會因為擋人財路而遭人恐嚇威脅。

所以了解投資產業的生態,是學習投資理財的第一步,買錯金融產品會讓你從此與投資致富絕緣,省下那些買錯誤金融產品的錢,卻可以讓你的經濟壓力瞬間減低,也才存得到錢來做正確的投資。記住巴菲特的名言:「原則一:不要虧損;原則二:不要忘記原則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