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生活在科技創新、價值觀多元的環境時,我們的愛情觀是否也產生一些變化,德國新世代代言人米夏埃爾用自身經驗點出愛無能世代,也是無能維持關係的一代。《愛無能的世代》書中提及「愛無能」起源於不想被關係限制,愛無能與人我聯繫的無能(依附障礙)是追求普遍的自我實現,以及追求想像的完美所造成的現象─以為世界上某個角落有個更適合我的人存在。若現有的關係出了問題,這種意識會更清楚。
感情的定型心態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德威克教授在分析情感的定型心態者,他們常有的想法是「感情如果必須經營,就表示兩人並不適合」,找到對的人就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不會再有問題。而知名婚姻權威亞倫.貝克說,對感情最具傷害的想法就是:「如果我們的感情需要努力經營,就表示它一定有非常不對勁的地方。」
情感定型心態者的另一個想法,是問題代表性格的缺陷。有時指責自己,大多數時候是責怪對方,覺得是對方性格的問題,甚至到對兩人關係的不滿。然而,卻沒有想到選擇一個伴侶就是選擇一組問題,世上沒有完美之人。愛情專家約翰.高特曼:「每椿婚姻都有賴努力才能保持在正軌上;隨時都有拉鋸戰…一股是合的力量,一股是分的力量。」
似乎愛無能世代的情感是定型心態者還不少。若我們接受感情的不完美,盡量避免爭論對錯、指責對方或翻舊帳,相信問題只要解決掉,我們能持續處理問題、減少傷害並及時調整,我們的感情生活反而越來越健全,如同本書作者米夏埃爾相信對另一個人的愛,會在一個人內心深處激發出要為對方和自己成為更好的人的意願。
權力與自由需求
書中描述「愛無能世代」:
「追求女生的時候,甚至連稍微自我犧牲一下的意願都沒有,感情應該順其自然發展,各方面都必須是本來就很和諧的」
「工作對我來說很重要,要實現自我,就必須努力工作付出代價。我們吵架吵個沒完,這會影響到我的工作」
「他們不願意接受任何妥協,要有自己的自由空間,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實現自我」
「我目前並不想定下來,我要專注在自己身上。」
愛無能世代,是重視「個人權力與自由需求」的世代。
心理學家威廉.葛拉瑟認為最佳的婚姻組合建構在高度的愛與歸屬感需求、低度的權力和自由需求以及高度的樂趣需求。而低權力需求意味著高協調意願、願意妥協溝通。有高度自由需求的人常在長期的感情中掙扎。自由的本質是沒有人擁有他們,婚姻是不可能達到完全自由的狀態,當自由需求很高,在感情的維持上就會不斷產生挑戰。
愛的先決條件
《愛是正能量,不練習會消失》談到愛的先決條件。第一是安全感,如果周圍存在威脅或危險就不大可能會感受到愛。忍受著抑鬱、孤獨、焦慮、低自尊的人對於威脅過度敏感,缺乏安全感是產生愛的第一大障礙。《愛無能的世代》作者米夏埃爾的個人經驗也指出,有親密關係障礙的人,擅於和周遭的人有良好但只停留在表面的來往;在過往關係中有過很不好經驗的人,常常會變成愛無能。
愛的第二個先決條件是連結,那種與另一個人之間瞬間發生的感官感受的連結。今天德國只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認為,面對面談話是感覺最好的溝通方式。他們的溝通方式變了,寧可傳簡訊或錄語音訊息,而不直接聊天。米夏埃爾用幽默諷刺的口吻說,我們應該乾脆這麼想,你遇見了你一生中的真愛,但你沒發現,因為你只顧全神貫注地盯著你的智慧手機看。
《愛無能的世代》這本書讓我們思考這個世代的「愛無能」,也鼓勵我們開始的力量在我們自己身上,有了開始,才有改變。每個人都有會害怕改變、害怕孤獨、害怕為愛受傷…明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對自己的感覺和行為負責,藉由肯定自我來啟動生命能量,找回愛人與被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