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從A到A+的社會》非營利組織 の 四大特性


《從A到A+的社會》是作者柯林斯針對前作《從A到A+》的一篇補述,原本柯林斯想把它放在再版的《從A到A+》裡面,但考慮到要已經看過《從A到A+》的讀者再買一本,實在沒道理,所以便另外出了這本《從A到A+的社會》。因為是屬於補充的性質,所以寫作的方式是預設讀者已經看過《從A到A+》了,如果你還沒看過《從A到A+》,建議您先從《從A到A+》看起,會更清楚整個來龍去脈。


如果你沒有那麼多時間,沒關係,單點《從A到A+的社會》也很不錯,因為它只有薄薄125頁而且空白處很多,一下子就可以讀完,內容對於非營利事業和非營利組織的一些特性有精闢的分析,相信對已經在從事非營利事業或有興趣的朋友,會有很大的啟發。



2006年天下文化有出版一本《志工企業家》,描述了許多非營利組織,他們以類似營利企業的經營手法,對提升人類社會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力,這些非營利組織的規模之大、影響力之深遠,比起營利企業都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正由於我們常常把非營利組織和營利企業相比較,所以常造成非營利組織的誤解,認為非營利組織要達成其使命、發揮其影響力,就必須往企業經營的模式前進,且越像企業會越好。柯林斯在書中便清楚地點出了上述迷思的關鍵在於,非營利組織要模仿、學習的對象不應該是「企業」,而是「卓越的企業」。


換句話說,像不像企業不是重點,卓不卓越才是關鍵。事實上,一個「優秀」的營利企業,和一個「卓越」的營利企業間的差異,是大於一個「卓越」的非營利組織,和一個「卓越」的營利企業間的差異的。所以雖然《從A到A+》的研究對象是營利企業,但柯林斯認為其研究成果一樣可以應用在非營利組織上面。


然而,非營利事業和營利企業還是有一些相異之處,所以非營利事業在應用《從A到A+》的研究結果時,必須做一些修正與補充,這也就是這本《從A到A+的社會》的主要內容。


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看過《從A到A+》,一些專有名詞的意義可能無法馬上理解,所以我打算只跟大家分享書中所談到,非營利事業異於營利企業的一些特性。至於到時候您看書時不甚了解的名詞,如「第五級領導」、「刺蝟原則」、「飛輪效應」、「史托克戴爾弔詭」…等,就請您自己去翻翻《從A到A+》囉!



非營利組織的第一個特性,在於缺乏量化的指標來衡量其成功。

在企業界,錢是投入(資源)也是產出(衡量績效的指標),而在非營利部門,錢只是投入,而非產出。如果説衡量企業績效的標準是「每投入一塊資金能賺回多少錢」,則衡量非營利部門績效的標準就應該是「每投入一定的資源能多有效地達成使命並產生影響力」。


然而,許多非營利組織會把投入和產出搞混、把衡量績效標準搞錯,例如衡量一個學校績效的標準不在於招生人數,而在於學生的學習成效衡量一個警局績效的標準不在於逮捕人數,而在於犯罪率的降低,其中的關鍵在於,非營利事業的產出必須與組織的使命有緊密的關聯。績效標準界定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組織的策略,進而影響成果。然而一旦界定出正確的衡量指標,不論是否可以量化,都要找到一個方式評估成果,並以嚴謹的態度追蹤進度,才能確定組織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非營利組織的第二個特性,在於其經濟來源與一般企業不同。

前面談過,企業的投入和產出通常都以錢來做指標,因此要發展組織核心業務時,要考慮的三個重點(也就是刺蝟原則)在於:


一、你們對什麼抱有高度熱情?
二、你們哪些方面能達到世界頂尖水準?
三、能不能賺到錢?(兼顧投入和產出)

非營利組織的投入和產出往往不一樣,所以考慮發展組織核心業務時,除了「熱情」和「擅長」兩個重點外,第三個重點是核心業務是否能同時帶來資源(投入)和績效(產出)


我曾經擔任新北市政府社會局遊民中途之家的主任兼社工督導,根據我的經驗,大多數服務遊民的非營利機構,其核心業務都是向政府申請補助,來改善遊民無家可歸的問題。但其實遊民之所以無家可歸,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和自己、家庭、社區都斷絕了關係,所要想要幫助遊民,應該把重點放在加強遊民和自己、家庭、及社區的關係。而如果只是向政府申請補助雖然能增加資源投入,卻無助於增加績效產出。


相對的,如果他們將核心業務的重點,改放在每年捐款並認同他們使命的捐款人身上,且積極讓志工及捐款人與遊民間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增加資源的投入,也有助於增加績效的產出。



非營利組織的第三個特性,在於人才的任用較一般企業困難。

在《從A到A+》一書中,能從優秀到卓越的企業非常重視人才的選用,先找對人加入、並讓不適任的人退出,是成為卓越組織的第一步。而擁有適當的人才在非營利組織中,卻比在企業中顯得更重要,因為在非營利組織中,人才往往能建立名聲而吸引資金投入,但單靠金錢永遠無法吸引到適當的人才。


在企業中,只要領導者夠堅定,不論招攬人才或開除不適任者都不會太困難,但在非營利組織中,往往無法提供豐厚報酬來吸引人才,且面對終身職人員或不取分文的志工,要開除不適任者更是難上加難。這時候除了實施嚴格的任用機制外,建立有紀律的文化便顯得格外重要,一旦有紀律的組織文化形成後,不適任者會發現自己在組織中格格不入,於是便會自動求去。


其實這是一個良性循環,一開始找對人,便有助於在組織中形成有紀律的文化,擁有有紀律的文化,又有助於組織成員的去蕪存菁。雖然這種「找對人」的歷程,在非營利組織中比在企業中要花費更多時間,需要更多的耐心與堅持,但非營利組織在尋找人才方面也有其優點,其中一個優點是,篩選成員的過程愈嚴格,該職務就愈有吸引力;另一個優點是,要激發人才的熱情與奉獻,往往只需要單純、有意義的使命即可,相信曾經用心投入非營利事業的朋友,對這兩點都有深刻的體悟。



非營利組織的最後一個特性,是容易因為「心存善意」的文化,而比一般企業更無法面對殘酷的現實,因而終日抱怨大環境的阻礙,只會等待制度的改善,而不願去突破困難。

因此非營利組織更需要有《從A到A+》中強調的「有理性的樂觀」,一方面抱持信心,相信終有排除萬難、達成使命的一天,另一方保持紀律,面對殘酷的現實。卓越的組織絕對不是時勢造英雄,而是有意識的選擇和展現紀律的結果。


當然從一開始柯林斯就強調,只要是卓越的組織,不論是營利或非營利,其相同之處是多於相異之處的,所以非營利組織想要「從優秀到卓越」,除了要特別注意上述特性之外,也必須和企業一樣遵守「有紀律的員工」→「有紀律的思考」→「有紀律的行動」的過程,當然,這也是成為一個「從優秀到卓越的個人」所不能少的!


相關文章推薦:


臺灣理財教育 の 發展背景 & 私人研究

《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論 結構性VS.非結構性
北市教局接管萬華社大》崩盤總是從修正開始
《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論員工的抱怨
社區大學的辦學理念
社大十年,只創造越來越多的猴子!?
誰才是我的菜?


相關授課影片推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