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1日 星期五

川普清崎點石成金》創業家 5 大特質


經濟參與者的 4 種類型

英國經濟學家麥格羅(Sean McGraw)依照「是否參與賭局」和「依據理智或情感做決策」兩個向度,提出經濟參與者的四種類型事業創辦人(創業家)吹泡泡人(夢想家)官僚性格者(理論家)衛道人士(宗教家)


橫軸:定型心態VS.成長心態

「參與賭局」意味著願意冒險進入市場,從事創業、投資、創新等行為;而「不參與賭局」則是指以追求穩定為目標、不願進入市場冒險,故選擇受僱、儲蓄、待在象牙塔裡做研究等行為

參與賭局者追求的是「贏」,但他們深知拚輸贏就會有失敗的風險,所以通常不怕失敗、不怕輸;不參與賭局者追求的是「不要輸」,而唯一能不輸的方法就是退出賭局,所以他們通常逃避風險、害怕失敗。

心理學家德威克(Carol S. Dweck)在《心態致勝》中將人區分為兩種心態:抱持「定型心態」者認定成功在於天賦優於別人,失敗可以界定人的高下,只有條件差的人才需要努力;抱持「成長心態」者則認為成功是指做到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比別人好。

不參與賭局者多抱持「定型心態」,相信天賦能力是天生命定,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所以失敗就代表自己不夠聰明或能力不好,且無法改變,故他們害怕失敗參與賭局者多抱持「成長心態」,認為人的素質可以透過努力學習而培養,失敗是指自己尚未成長、不夠努力、沒有充份發揮潛能。他們視失敗為學習成長的機會,而非對自己的否定,他們不害怕失敗。


縱軸:外部觀點VS.內部觀點

「依據理智做決策」者,了解市場的規則、具備管理風險和追求報酬所需的知識和智慧,他們依照客觀資訊做理性判斷「依據情感做決策」者,不了解市場規則,亦不具備風險與報酬的相關知識和智慧,他們憑藉情緒和本能做出衝動的判斷、決策和行為。

投資心理學家麥可‧莫布新在《再想一下》中將思考問題的傾向分為兩種:傾向「內部觀點」者聚焦在問題的獨特性、利用情緒、本能、習慣、未經證實的傳聞等垂手可得的訊息,做出主觀的判斷傾向「外部觀點」者聚焦在問題的普遍性,尋找客觀統計資訊、邏輯推理、經科學證實之理論依據等訊息,做出相對客觀的判斷

依據情感做決策者通常採用「內部觀點」,依賴情緒和本能所產生的直覺和衝動,經由大腦中的「第一系統」(包含邊緣系統等,負責本能反射、情緒反應、習慣與直覺的部位)做出較快速、不易察覺的自動化經驗歷程。

依據理智做決策者通常採用「外部觀點」,運用長期學習所累積的知識和智慧,透過大腦中的「第二系統」(包含前額葉等,負責理性思考、邏輯推理、分析判斷的部位)做出較耗時費力的控制化分析歷程。

第一系統(情感)和第二系統(理智)都很重要,然而在人為的經濟市場或現代社會中,依情感按本能行動者,通常會淪為依理智行動者的獲利工具,或者經由市場機制的運作,前者自然成為輸家的一群,而後者則成為贏家的一群


事業創辦人(創業家)的5大特質

所謂事業創辦人並非專指大企業家或大資本家,而是指具「創業家精神」的創業家 ( 含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企業創辦人 ),他們重視學習又勇於冒險、以理智而非情感為基礎有效管理風險。

地產大亨唐納‧川普(Donald J. Trump和暢銷書作家羅伯特‧清崎(Robert T. Kiyosaki《川普清崎點石成金》中,歸納出「創業家的五大特質」,最能清楚描繪何謂「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ial spirit):


拇指-性格優勢創業家具備足夠的「情緒穩定度」,以面對失敗、挫折、批評、誘惑,以及犧牲短期利益、等待長期才能呈現的成果他們從失敗和挫折中學習成長,將壓力和恐懼化為動力,激發自己發揮更多創意、更迅速地學習,並把失敗當成「以更聰明的方式重新開始的機會」

此種性格優勢屬於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嘉納「多元智力論」中的「內省智能」,或暢銷作家丹尼爾‧高曼所說的「情緒智商EQ,或企管專家保羅‧史托茲所謂的「逆境商數AQ

培養性格優勢的方法是「從做中學」,你遭遇愈多挑戰,就愈能妥善應付這些挑戰,而做中學的必要條件就是「參與賭局」,而不是在場外觀戰。成為創業家就是一個人的「終身學習之旅」,要不斷地追求個人發展,不斷地自我學習與成長。


食指-專注:電話發明者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曾說:「就像陽光需要聚焦才能燃燒物體,全神貫注於眼前的工作,才能讓工作發光發亮。」這句話就說明了專注的重要。

專注FOCUS,就是「依循一個方向直到成功為止」(Follow One Course Until Successful。專注也代表成功之後,還能堅守之前的價值與做法以「穩坐成功寶座」。缺乏專注力的人通常也缺乏人生的方向和打拚的目標,所以當然無法成功,就算意外成功,也無法守成。

專注也意味著找到對的焦點。例如,創業家專注於培養自己的通才;一般人則專注於讓自己成為專才。又例如,創業家專注於學習、成長、冒險、機會和建立被動收入系統,讓錢替自己工作;一般人則專注於安全感、穩定、用時間和體力換取月薪,辛苦為錢工作

中指-品牌:品牌不是商標、不是打廣告或促銷,品牌是創業家的「承諾」,是顧客的「體驗」、是創業家和顧客之間長期建立的「信任關係」品牌反映出創業家的獨特基因,是創業家心靈的投射,表示出創業家誠實面對自己的價值觀,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創業家的事業品牌是建構在個人品牌的基礎之上的,所以真正的品牌是無法仿冒的。

建立商標是為了賺錢,建立品牌則專注於付出。一般創業者無法建立品牌,因為他們認為賺錢比信念重要,他們說你想聽的話,做你希望他們做的事,只為了讓你購買他們的產品或服務,他為了賺錢而創業,創業家則是為了發揮影響力而創業。

然而,創業家只對自己認同及認同自己的人付出和發揮影響力。品牌也意味著「只向特定族群發聲」,好的品牌一定具有「排他性」,你無法迎合所有人的需求,也沒辦法取悅每個人,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開心,開心地展示自己的與眾不同,你想給自己什麼就給別人什麼,善盡來人世間走一遭該盡的天職


無名指-關係:一個人絕對無法創業,創業家需要夥伴、需要建立團隊。創業家的事業和人生緊密結合,所以尋找事業夥伴不只是促成合作關係。創業家要找的是價值觀相同、心靈契合、品德高尚、值得長久交往的真正友誼,而不是因利益而結合的暫時合作關係

管理大師吉姆‧柯林斯在《從AA+》中強調企業要「先找對人,再安排適合的位子」,而所謂對的人就是指和自己同頻率、價值觀相近、品德高尚的人巴菲特說:「用人(與人結交)要看三個特質:誠信、聰明與活力。其中最重要的事誠信,若沒有誠信,這個人的另外兩個特質─聰明和活力─會毀了你。」


小指-關鍵小事:這裡指的是創業家獨特的「競爭優勢」。「人之異於他人者,幾稀矣」,而就是這些創業家不同於一般人的小地方,造就了創業家和一般人的極大差異。所以關鍵小事指的就是能在事業中結合創業家天賦優勢、發揮極大槓桿效益的關鍵特色。

例如:沃爾馬大賣場的「永遠最低價」、達美樂披薩的「三十分鐘送到,否則免費」、臉書的「開放性:人際串連與分享」,或者【投資心理學書院】的「反金融銷售立場」。

關鍵小事可以發揮極大效益,卻也容易因為是小事而妥協、忽略。一旦創業者妥協了這些小事,便會開始產生社會學上所謂的「破窗效應」,使病毒擴散到全身、事業開始衰敗。所以即使金融相關產業演講授課邀約不斷,動機不純正的金融保險傳直銷銷售人員積極想加入本社群,我們都堅守立場、拒絕到底,維護這些看似枝微末節,實際上卻牽扯事業命脈的關鍵小事


吹泡泡人(夢想家)的超自然領域

參與賭局並不代表一定能成為創業家,尤其創業家一詞已被濫用,彷彿創業家沒有門檻,是一個充滿希望與熱血的名詞。許多人喜歡用創業家形容自己,但其實真正的創業家少之又少,且大部分的創業者都以失敗慘賠收場。真正充斥現代社會的不是創業家,而是每天異想天開吹泡泡的「夢想家」。

他們願意冒險,卻不願學習,所以不懂的資本主義運作的規則。他們無法依據理智判斷來決定是否承擔風險、承擔何種風險,創業或投資全憑一股熱情和衝動。

他們多半跨入了令我匪夷所思的「超自然現象」領域,諸如「秘密」、「吸引力法則」、「目標設定」、「NLP」、「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的時候,全世界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等,認為只要「想」就能夠成功心理諮商與輔導學者,稱之為「錯誤的希望症候群」(false hope syndrome),嚴重者是需要接受心理治療的,難怪許多夢想家看起來和瘋子沒兩樣

坊間許多激動吶喊課程,或缺乏科學依據的心靈成長書籍,都在助長這種夢想家的養成,他們全都住在「夢想街75號」,妄想一夜致富、魔術般改變一生最後的結果往往是期望越高跌得愈深,並伴隨財務上極大的虧損和人際關係的破滅,甚至導致嚴重的心理疾病。


官僚性格者(理論家)的5條出路(或死路?)

夢想家願意冒險卻沒有足夠的學習所以沒辦法成為創業家,但即使有學習,若是學習的方法、內容或心態錯誤,不但無法成為創業家,還有可能變成凡事「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反而不錯」的官僚性格者,或困在象牙塔裡的理論家。

如果在學成績好的學生被認為是最聰明的人,這些人怎麼沒有成為最有錢的創業家?答案是:因為成績最好的學生在課堂上答錯最少題目,所以成績最高,他們根本沒有經歷什麼失敗。在他們的觀念理,錯誤和失敗都不是好事,所以他們盡全力有最好的表現。

念書時,成功的定義是考試不能出錯,成績好才能拿到A+,商場的情況正好相反。大多數商學院的企管碩士課程,都以風險最小化和避免犯錯為重點,難怪成功創業的企管碩士寥寥無幾。

法學院和會計系的情況也一樣,這些學生都被教導成避免犯錯的員工,主要是希望自己獲得高薪的工作。在創業家的世界裡,情況剛好相反,犯最多錯又能最快從自己錯誤中學到教訓的人就是贏家,這種人就能靠經營事業獲得回報

看看以優秀成績畢業於一流大學的人最常選擇的出路,就會明白我的意思:
*參加國家公務員高等考試,成為政府官員
*參加律師考試或司法特考,成為律師或是進入司法部門
*通過醫師考試成為醫生
*進入研究所深造,以後當大學教師或是研究人員
*進入大型企業或是金融機構就業

這些考試多半適合「擅長記憶、孜孜不倦」的人,並不適合求新求變、追求創新的人。他們的口頭禪就是「大公司比較穩定」、「希望找個『正職』」、「進可攻、退可守」,事實上結果通常是攻不出去也守不住。他們每天想著穩定,18歲就已經死了,只是80歲才進墳墓他們以進入國營事業為目標,我誠心建議他們進監獄比較快,反正監獄也是國營的


衛道人士(宗教家)的政治正確

吹泡泡人缺乏足夠的知識與智慧,雖然參與賭局卻冒了極大的風險;官僚性格者聰明卻用錯地方、因為害怕失敗而追求穩定,反而讓他們一事無成。但最糟糕的一種人卻是既不參與賭局,又不了解賭局、全憑情感與本能行動的衛道人士、道德家或宗教家。

這些人認為金錢是邪惡的,所以不願意進入市場同流合汙。他們口頭上關懷弱勢、反對資本主義對窮人的剝削,喜歡上街頭抗爭,或做消極的道德勸說,事實上他們什麼也沒做、什麼改變也沒發生。他們總是訴諸情感地發洩對社會現狀的不滿,但因為不懂資本主義的運作規則,也不願學習成長,所以也無法以實際行動改善現狀,他們只是在一旁「喊燒」旁觀者

由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源依照「80/20法則」分配:只有極少數人能獲得大部份資源,而大部份人則只能分到剩餘的少部分資源,所以衛道人士(宗教家)的言論正好可以討好大部份相對弱勢族群。誠如馬克斯所言:「宗教是資產階級用來麻醉無產階級的麻藥!」政治正確的話大家愛聽也愛講,可是這只是在討好群眾,並非在解決問題,甚至會讓問題更嚴重

我並不是嗜血的資本家,甚至從事社會福利及社會工作多年,所以別誤會我的意思,我所批評的是大部份的假左派、假道德家。真正以理性分析社會現狀、規劃行動方案、並親身投入市場發揮影響力的慈善家或革命家少之又少。例如德蕾莎修女成立仁愛傳教修女會尤努斯建立鄉村銀行達賴喇嘛建立西藏流亡政府等。他們因為深知資本主義社會運作的規則,才有辦法進入市場建立龐大的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企業,並且運作良好進而實際改善社會現狀。毋庸置疑,他們是真正的創業家

--

經濟參與者の投資風險與報酬

以「投資」來看四種經濟參與者,他們各自承擔了不同的風險:


一、事業創辦人(創業家)願意參與股票等「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承擔了價格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等投資會面臨的風險。但由於長期學習所累積的知識與智慧,以及依據理智做決策,使他們將風險縮小至只會帶來風險溢酬的「系統風險」

二、吹泡泡人(夢想家)亦願意參與股票等「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但由於缺乏投資相關的知識與智慧,且依據情感做決策,所以他們承受了許多不會帶來風險溢酬的「非系統風險」,其中也包含不了解金融投資產業與投資人的利益衝突,而買了錯誤的金融商品,以及不了解自己而犯的投資心理偏誤

三、官僚性格者(理論家)不購買股票等高風險資產,他們表面上做了「低風險低報酬」的投資,可賺取穩定的薪水和微薄的存款利息,但事實上他們冒了更大的風險,也就是「不投資的風險」,例如喪失機會成本和面臨通貨膨脹的風險

四、衛道人士(宗教家)既不投資股票等高風險資產,又缺乏知識與智慧,故他們不但承擔了「不投資的風險」,也無法獲得如官僚性格者(理論家)的穩定薪水,不但如此,僅存的少量存款還會因輕信金融銷售人員的推銷或衝動決策,而賠個精光

現在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每個人最大的資本就是自己(的腦袋),低成本的創業工具(網路與電腦)也垂手可得,只要持續學習並勇於冒險,則加入贏家的陣營指日可待。但不懂得終身學習的人,既無法累積和發揮自己的智慧資本,也不懂得辨識機會與善用工具,只能當個保守的官僚性格者、訴諸情感的假社運份子,或整天吹泡泡的夢想家,終究淪為輸家陣營的一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