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性建議VS.陰性建議
一般投資理財書籍和坊間投資理財課程,都在教導「要投資什麼金融商品或投資標的」、「什麼時候要買進或賣出」、「要採用什麼投資策略」、「怎樣才能獲利」…等內容。相較之下,愛閱實踐社群的學習內容和《肯恩費雪教你破除50個投資迷思》一樣顯得獨樹一格,我們總是強調「不要買哪些金融產品」、「不要在什麼時候買進或賣出」、「不要相信哪些投資策略」、「如何避免虧損」…等內容。一言以蔽之,坊間投資理財講師專注於「陽性建議」,我們則專注於「陰性建議」。
所謂陽性建議就是教人「去做什麼事」、「什麼是好的」或「如何成功」;而陰性建議則是教人「不要做什麼事」「什麼是不好的」或「如何避免失敗」。
在簡單的人造情境裡(例如學校),陽性建議和陰性建議的分別不大(例如要用功讀書和不要浪費時間看電視),而且陽性建議往往更具體、更容易執行,且更有成效;但在面對真實的複雜系統時(例如股市、人際互動),遇到的難題通常沒有正確答案,號稱具體有效的陽性建議,通常只是江湖郎中的把戲,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遵守陰性建議,並漸進調適自己的作法。
為什麼說陽性建議是江湖郎中騙人的把戲呢?因為在資本主義市場中,只會有人叫你「買」,不會有人叫你「不要買」,叫你買的人一定是有利可圖,而叫你不要買的人不但無利可圖,還會得罪要賣你產品的小學同學、朋友、表哥、阿姨之類的,說不定還會因為擋人財路,給自己惹上一堆麻煩。
例如財經節目「理想路75號」的主持人,有次主持到一半突然佛心來的,竟脫口說出「保險不好,她自己一張都沒買」的真相,結果無知的觀眾和網友群起攻擊、大聲撻伐,該名主持人最後不得已只好公開說謊(道歉),以平息眾怒。另外,一向以看空房市、譴責房地產炒作聞名政大張金鶚教授,也因其言論屢遭受建商、房仲及投資客的恐嚇威脅。
懂得投資市場真相的人,只會提供真正有助於投資人的陰性建議,無奈豬玀不識明珠,一般投資人只想尋求看似具體可行的陽性建議,殊不知在接受陽性建議的同時,已經成為金融產業的俎上肉、準備任人宰割了。
在股市投資中,絕對沒有萬試萬靈的法則,沒有「情況A就賣出,情況B就買進」這回事。如果像那些技術線型軟體介紹的那麼簡單,「出現綠色就賣,出現紅色就買」,那只要不是色盲連小朋友都會投資,為什麼政大周行一教授的研究會指出台灣股民90%都賠錢呢?
真實的情況是,股市投資的掌控度低、隨機性高,賺錢沒有你想像中的容易,所以正確的方法是盡量避免虧損,時間一久自然也能賺到股市的平均報酬,運氣好甚至能打敗大盤。所以投資大師多專注在避免虧損,而非增加獲利。
例如肯恩‧費雪(Ken
Fisher)在《投資最重要的3個問題》中說:「避開1987年、1990年和2000年的熊市,是我事業成功的重要原因。當你避開一大段熊市,你等於賺到好幾年的漲幅。」更精典的則是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名言:「原則一,不要賠錢;原則二,不要忘記原則一。」(你看,兩個原則都是陰性建議呢!)
而不要賠錢意味著不要買錯誤的金融商品,例如個股、期貨選擇權、共同基金、避險基金、保本基金、連動債、結構債、儲蓄險、年金險、投資型保單…等高風險、高成本產品;不要採用錯誤的投資方式,例如依照技術線形、基本分析、媒體報導、內線消息…等操作投資;還要避免各種心理偏誤,例如一窩蜂的從眾行為,在市場一片看好時搶進、在市場哀鴻遍野時殺出。
《肯恩費雪教你破除50個投資迷思》一書便是著重在破謬(Debunkery):教你藉由破除迷思,來減少投資犯錯的機率。其中五大類迷思如下:
一、令你賠大錢的基本迷思:對資本主義體制基本法則的誤解。
二、華爾街「智慧」:金融業的運作方式,會讓你付出的代價。
三、大家都知道:傳統智慧通常是,有傳統、沒智慧。
四、歷史教訓:歷史可以有效檢驗自己相信卻錯誤的東西。
五、美麗大世界:因為未能放眼全球,而導致的迷思。
虧損在心理及財務上的衝擊
除了獲利難以掌握,所以應該專注在避免虧損之外,另外一個陰性建議比陽性建議重要的原因在於,虧損會在心理及財務上,會造成投資人加倍的損失。
首先,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的展望理論指出:人類都有損失趨避的心理傾向,也就是虧損帶來的心理衝擊(痛苦程度),是獲利帶來的心理衝擊(快樂程度)的 2 倍。所以避免損失在心理上的效益,其實比追求獲利來得划算。
也因為有損失趨避的心理傾向,所以股票投資人應避免頻繁看盤,因為短期內股市的漲跌比例大約呈現1:1,也就是一半時間上漲一半時間下跌。但由於下跌時帶來的痛苦程度大於上漲時的快樂程度,所以太常看盤會讓投資人承受不必要的心理壓力,更有可能因此做出不理性的操作。
其次,虧損對投資人財務造成的影響,也大於獲利造成的影響。例如投資100萬在股市若虧損50%,則資本只剩下50萬;但要從50萬恢復成100萬的資本必須獲利100%才行。賺錢比賠錢難多啦!(廢話)投資除了操作得宜之外,資本額的大小也很重要,如果本錢都在之前賠光了,即使天大的賺錢機會擺在你面前,你也只能望梅止渴啦!
為什麼會犯錯?
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孟格(Charles T. Munger)是徹底遵循陰性建議的代表人物,他思考問題總是從逆向開始:如果想了解人生如何得到幸福,要先研究人生如何變得痛苦;如果想知道企業如何強大,要先研究企業如何衰敗;如果想明白如何在股市投資上成功,要先研究大部分投資人如何失敗。他的思考方式源自於他最喜歡的名言之一:「我只想知道將來我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就不去那裏了。」
所以,想要獲利,就要先知道為什麼會虧損,想要成功,就要先知道為什麼會犯錯。在股票投資上沒有人不會犯錯,《肯恩費雪教你破除50個投資迷思》列出投資人經常犯錯的三大原因如下:
原因一:人腦並非根據資本市場的需求演化。常識與直覺在人類生活的許多領域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但運用在投資上,卻經常令人損失慘重。我們還因為偏見、意識形態及各種認知錯誤而變得盲目。行為財務學正是研究我們承傳自祖先的腦袋,如何令我們經常在投資上犯錯。
原因二:複雜系統(如股市)的規律總是在改變。有些規律過去有效,現在則已過時,有些則只在某種情況下有效。股市能有效消化公開資訊,某條規律看似有效越久,就代表它越沒效,但相信它的人卻越難想像它可能會失效。當你察覺到一種股市規則的時候,你已經處於危險中了。
原因三:金融業者會優先推銷高佣金,但其實對投資人不利的商品;或大力推廣有利於金融產業獲利,但會使投資人虧損的投資策略。例如停損、掩護性買權(到底要掩護什麼?)、定期定額、變額年金、股價指數年金…等。
社會科學分析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最大因素,常常是因為他們的好運氣(所以並沒有具體有效的陽性建議可依循)。但前提是好運氣來臨前,他們沒有因為犯下大錯而提前被淘汰出局(所以陰性建議才能幫助你成功)。
成功關鍵在運氣並不代表我們什麼事都不必做,只要等著好運來敲門就可以了。我們要做好準備並耐心等待,做好準備代表有紀律地累積資本和避免犯錯,包括努力工作、謹慎消費以累積財力資本;以及持續學習、追求成長以累積智慧資本。如此一來在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認出它並抓住它。
誠如查理‧孟格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說的:
我們的經驗往往驗證一個長久以來的觀念:只要做好準備,在人生中抓住幾個機會,迅速採取適當的行動,去做簡單而合乎邏輯的事,這輩子就能得到很大的財富。但這種機會很少,通常屬於不斷尋找和等待、充滿求知慾望,而又熱衷分析各種不同變數的人。一但機會來臨,如果勝算很高,那麼利用過去的謹慎和耐心得來的資源,重重壓下去就對了!
相關文章推薦:
《漫步華爾街》投資理論 4 大取向
[圖解] 分散投資:系統風險 VS. 非系統風險金融研訓院 周舜欽演講「投資規劃 首重風險!」
金融研訓院 演講「一定要學投資的四大理由」
投資心理學:投資虧損的雙倍衝擊
投資人宣言》投資產業 3 大支柱:券商 投信 媒體
《穩健理財十守則》投資理財 4 大學習重點
別當正常的傻瓜》期望值、期望效用 & 展望理論
別當正常的傻瓜》心理帳戶 & 損失趨避
投資人的大腦革命》報酬系統VS.損失避免系統
風險 3 大層次:投資風險大?不投資風險更大!
股票 VS. 房地產 投資差很大!!!
康納曼《快思慢想》展望理論 & 決策加權
相關授課影片推薦:
目標設定的4大副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