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如果漏讀人性,成功總是差一步》基本歸因謬誤


史丹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羅斯(Ross)提出「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意思是一般人在解釋他人行為的時候,傾向採用性格歸因,而忽略情境因素。此外,也有其他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解釋自己的行為時,較常採用情境歸因,而不太願意使用性格歸因,結果往往造成「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的現象。

培養同理心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可以克服基本歸因謬誤,多替他人所面臨的情境設想。通常對一個人的認識愈深,我們就愈有同理心,對對方的言行就會做愈多的外在歸因。

例如,春秋時代齊國的鮑叔牙及管仲乃為眾所皆知的知己,管仲談起鮑叔牙對他的相知之深時說:「我以前和鮑叔牙做生意,分錢時我總是多取一些,他並不認為我貪心,因為他知道我很窮;我曾替鮑叔牙謀事,反而使他處境更困難,他並不認為我愚笨,因為他知道我時運不濟;我三次帶兵打仗,三次戰敗逃跑,他不認為我膽卻,因為他知道我家有老母。公子糾與小白爭奪王位失敗,我忍辱被囚,他不認為我無恥,因為他知道我不拘小節,而以功名不顯揚於世為念。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