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Smart智富》月刊專訪 全文

在此聲明,我與《Smart智富》月刊並無任何商業關係。

不但如此,還要提醒各位讀者,「媒體」屬於〈金融產業三大支柱〉之一,與投資人有嚴重利益衝突。例如:

為了要增加銷售量,所有投資相關媒體都必須迎合大眾喜好,所以標題絕對都是樂觀且聳動,永遠都有買點!

業務配合和置入性行銷無所不在,常常在雜誌前幾頁專題介紹綠色能源科技,後幾頁就出現綠色能源基金,類似手法層出不窮。

另外,為吸引閱聽大眾注意,媒體善用「故事行銷」手法,偏愛具體、誇大的故事,加上部分記者對採訪內容專業不足,常常偏離客觀事實。

建議您先閱讀本站針對本專訪做出的澄清文章:接受《Smart智富》月刊專訪〉,以免受到報導內容誤導,做出有害自身財務狀況之投資行為。

以下為採訪內容全文:

月入不到2萬元,在台北,要存到100萬元,得花多久時間?只要5年,真的,只要5年!今年28歲的周舜欽靠著自修練出來的理財好習慣,雖然收入不多,照樣可以穩穩地「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10年前,周舜欽順利考上中原大學機械系,但他完全開心不起來,因為私立大學工學院的學費貴,單是繳學費已是家人沉重的負擔,因此,他申請助學貸款,同時開始在餐廳打工,賺自己的生活費。


踏入社會就負債
為求翻身,硬擠3000元上課學致富

可是,周舜欽對機械沒興趣,加上要半工半讀,沒好好念書,竟花了6年才畢業,使助學貸款墊高到60萬元。大學要畢業時,他對未來感到茫然,因為自己的人生是從負債開始,有機會翻身嗎?

為了延後面對生活、還債的壓力,並好好思考未來的路,想從事教職的周舜欽打算去考社會教育研究所,並到社區大學應徵工作。2006年,他如願達成了這兩個計畫。

剛開始,周舜欽在社大1個月的薪水不到2萬元,他必須支付每月的房租、生活三餐,並償還助學貸款,不過,節省的他還能擠出餘錢,花3,000元去上社大的課程,其中,社大資深講師許世穎所開設的「致富心理學」,讓他的人生從此改變。

回憶當初選這門課的動機,「我想知道,要擺脫貧窮,除了靠工作,還可以怎麼辦?」周舜欽說。結果,一學期上下來,周舜欽的理財觀念和行為都大幅改變,「一般人可能覺得學習、工作、投資是分開的3件事,但如果能把3件事合在一起做,收穫自然變大。」課堂上如此學,在生活中,他基本上依循以下3原則去做:

原則1》自己就是資產,努力創造多元收入


原本周舜欽只想隨便找個工作,趕快賺錢,如果這麼做,短期會有收入,緩解經濟壓力,但因為沒有及早培養正確的理財觀念和習慣,可能就一輩子當雇員,收入和資產都不可能大幅增加。

但周舜欽從課堂上學到的觀念是:年輕人最重要的資產是自己,只要肯花時間不斷學習,培養可創造多元收入的專長,持續「增加收入、存錢和投資」,就可以讓你達到財富自由。所以,上完課後,周舜欽再花了1年參加講師培訓,之後,白天在社大工作,晚上就在社大兼差當講師,每月收入增加至2萬5,000元,但因控制開銷不變,所以多增加的收入,全都存下來。

不僅如此,為了增加「多元工作收入」,周舜欽白天還在基金會兼任專案經理,假日會接演講和教育訓練的case。由於當講師的時薪增加到800元,光這部分收入就可以支應全部生活開銷,基金會工作收入更高,這使得他的存錢速度明顯加快。「因為有多元工作收入,就不會擔心少一份工作,會使生活和經濟陷入停擺,其實是有分散風險的效果。而且,讓我的收入比一般人想像的更穩定!」他說。

原則2》花錢要看價值,而非價格

過去,周舜欽為了省錢,消費只在乎「價格」,雖然能省錢,但心裡並不快樂。上課後,觀念改變,碰到花錢的事,他會去分析「價值」,例如一件上萬元的衣服,一年穿不到幾次,可是一本300多元的書,卻能受用無窮。

「現在,我最主要的花費是投資,包括投資股市,也包括投資自己,因為這最有價值!」周舜欽說。在這個薪資負成長的年代,周舜欽的這兩項投資,讓他年年為自己加薪。因為投資自己,增加了講師、演講和教育訓練的收入;因為投資股市,讓存下來的薪水,增加了1倍。

原則3》投資要盡量簡單

原本周舜欽從沒想過會做投資,因為在他印象裡,投資股票很複雜、容易賠錢,而且得有閒錢才能執行;但透過上課和閱讀,他發現,成功的投資者在股市投資都盡量簡單化。對於像他這樣幾乎整天都有工作、沒時間看盤,也沒能力選股的投資人,最適合的就是「指數股票型基金」(ETF)。

為什麼是ETF?因為它具有3個特點:交易成本低、充分分散風險、追蹤大盤指數。「雖然報酬不會比個股好,但已經可以贏過市場上9成的散戶和法人了。」這是他研究後的發現。


靠兩方法操作ETF,小錢成功變大錢用ETF累積財富,周舜欽以實戰經驗建議兩種方法:

方法1》固定金額存錢法
此法適合入門者,以小錢慢慢投資。2006年周舜欽開始準備進場投資,因為手上錢少,連1張ETF都買不起(當時台股指數約在6,000~7,000點間,「台灣50」1張約需5萬餘元),所以他就先存錢,至少存到10萬元,才進場買1張ETF。雖然10萬元有時可以買到2張,但他卻從未買滿,因為「錢不能卡太緊,要留點現金,有更好機會來臨,才有子彈可用。」

就這樣慢慢存了一年半,周舜欽「存」進約3張ETF,2007年6年,台股衝上9,800點,周舜欽根據台股歷史走勢判斷,大盤進入高檔區,風險偏高,便先賣出,獲利超過3成。

方法2》區塊投資法
此法適合進階者,以較大部位波段操作。第一次投資ETF就賺錢,把獲利加上存款,周舜欽累積一筆較大資金,便開始用「區塊投資法」,波段操作台股ETF。至於所謂的區塊投資法,原則如下:

1. 按大盤指數相對高低點,規畫買賣區間:ETF是跟著大盤連動,所以,可以先將台股歷年表現,劃分為3大區間,(1)8,000點以上是高風險區、(2)6,000~8,000點為考驗耐性的等待區、(3)6,000點以下則為相對低點,是買進安全區。

2. 觀察市場氣氛,決定買賣點:基本上可以參考股價、成交量及成交每筆均張、融資餘額等指標,規畫畫買賣點。也就是說:

(1)當指數進入8,000點以上高風險區時,前述數據一旦出現暴增情況,就代表市場過熱,要賣出;

(2)在6,000點以下,股價暴跌、成交量暴增後,融資餘額一旦銳減,代表投資人悲觀殺出,撿便宜的機會就到了;
(3)在低檔區還可以用一個私人小觀察做輔助:當不太做投資的人都在說,股票跌好慘、太危險、不能碰時,代表低點已經不遠。

2008年11月,大盤跌破5,000點後,成交量很低,市場一片悲觀,前面低檔區的底部訊號出現,周舜欽開始慢慢買進。先用大約1/3資金進場,買跌至7元左右的金融ETF,因為此商品跌最凶;

第二筆則是在大盤跌破4,500點,再以1/3資金買進中小型ETF,因為這商品比大盤指數多跌了1成,反彈空間較大;

第三筆則是在4,089點左右進場,當時判斷大盤已經跌無可跌,直接買連動大盤指數的台灣50(詳見圖2)。由於這是最後一筆錢,且行情又在相對低檔,因此他還增加融資買進。

一直採取穩紮穩打的周舜欽,何以突然變得大膽,做起融資操作?他說:「如果是個股,我就不敢,但因為是ETF,我就不太擔心。」為什麼?他有以下兩個兩個個做融資的理由:

(1)個股有下市風險,但ETF與大盤同步,不會下市,且槓桿才2.5倍,比所有衍生性金融商品中都小。

(2)進場前,先推算,如果斷頭,大盤必須再大跌到2,800點,機率微乎其微,所以值得融資。

「萬一真的斷頭,本金剩不到5成,我還可以承受。」周舜欽說。結果,大盤一路上漲,他一路續抱,到2009年12月大盤衝上8,000點,也就是他設定的停利區後,就全數獲利了結。
這一波下來,周舜欽把用ETF存和賺的本金,透過融資操作,大賺約1倍,加上未曾間斷的存款,明年將順利存到人生第一個100萬元。

在用小錢累積出大錢後,周舜欽並沒有改變既有的習慣,他想的還是如何在教學領域,再去創造更多收入,然後再用ETF投資,把錢滾大。不過,對投資,他則有了新的計畫,因為投資應該也要像工作一樣,建立起多元的收入組合,目前除ETF之外,他打算投資房地產做包租公,開發租金收入。

在訪談過程中,周舜欽最常提到的是一句話就是:「雖然收入不見得很多,但我有時間的優勢,只要一直創造收入,持續存錢和投資,一定可以達成生活和經濟的自由。」以他的努力和方法,也許不用3年,就可以再存出第二、甚至第三桶金了!


--

相關文章推薦:
投資產業三大支柱(券商、投信、媒體)
接受《Smart智富》月刊專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