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基本分析 の 四個重大瑕疵


基本分析認為,真實價值可以透過仔細分析上市公司的未來盈餘而算出。最常使用的分析工具就是先由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提出基本運作規則(折現概念),而後由約翰‧威廉斯(John B. Williams)定下數學模型基礎的「股利貼現模型」。分析師透過上市公司各項財務資料,估算未來的股利、股利成長率以及預期報酬率(利率水準),便可算出股票的真實價值(合理價格)。

雖有看似合理的前提假設與強大的數學模型,但很可惜,基本分析很明顯是由磐石理論衍生出來的投資技術中,錯誤的一分支。它強調股票價值應該基於上市公司以股利型式所分配的未來盈餘,亦即目前的股利愈高、成長率愈大、股票就愈有價值,但分析師不但要預測未來成長率,還要預測成長多久,這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基本分析至少有下列4點重大瑕疵:

1.未來無法預測
任何大師都無法準確預測未來,然而卻有人相信分析師對長期成長率和持續時間的預測。即使是有智慧的人對未來趨勢發表看法,也不是從過去和現在的資料,去得知未來的精確數字,這是辦不到的。未來之所以叫作未來,就是因為它和過去及現在不一樣。未來永遠都會有隨機事件的產生,影響公司的盈餘和成長的預測。

2.真實資料取得困難
公司發表的財報必定經過修飾,在會計程序的合法彈性之內,一家公司可以做出10份數據大相逕庭的財報,公司當然會選擇最自己最有利的一份發佈,更不用說常發生公司作假帳、發表烏龍財報等事件了。難怪巴菲特說,企業財報就好像穿著比基尼的美女一樣,沒露出來的部分才是重點。

就算資料正確無誤,因為效率市場的關係,妳還要搶在所有人之前得出結論並做出操作,這幾乎不可能。根據效率市場假說的看法,消息發佈時,所有利多和利空早就已經反映在股價上了。

3.資料解讀過程漏洞百出
分析師估算公司未來盈餘與成長率的過程是非常主觀的,畢竟預估每年股利成長率5%成長10年,和每年股利成長率5.5%成長11年,根本沒多大差別,都是「預估」的。但這些小數點後幾位的些微調整,經過複雜的公式計算,卻可能讓分析結果從「不建議持有」變成「強烈建議買進」。

若說分析師真得很認真分析,而有個人獨到見解也就算了,大部分分析師根本能力不足,他們的分析結果都是「參考」其他分析師而來的,這使得所有分析師的分析結果呈現一種「既不客觀亦無主見」的詭異現象。

最嚴重的是,分析師和投資人之間與所屬公司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利益衝突。分析師為了順利取得相關資料,必須和上市公司的財務長打好關係。試想,如果分析師將某上市公司評為建議賣出,那他還拿得到下一次的資料嗎?仔細觀察分析師的分析結果,你通常看不到「賣出」的字眼。分析師說「建議買進」,就是「持有觀望」的意思;說「持有觀望」就是「建議賣出」的意思;說「不建議持有」就是「強烈建議賣出」的意思。

另外,分析師的分析結果其實在進行分析之前早就已經決定了,配合所屬公司的投資銀行部門替上市公司代銷股票等業務(通常金控業者最大的獲利來源),分析師必須將目標公司「分析」出預期想要的結果,否則投資銀行部門將會損失重要的客戶,使所屬公司產生虧損。

4.市場可能不會回頭修正
就算上述問題都解決(怎麼可能!?),買進或賣出股價被低估或高估的股票,就一定能獲利嗎?首先,到底多低叫低估、多高叫高估,標準為何?市場價格一定會回歸真實價值嗎?要花多久時間才能回歸?事實上高估或低估根本就沒有標準,而且常常被認為高估的股票竟繼續上漲、成為股王;低估的股票還會繼續下跌,說不定還會下市!

總而言之,即使券商和投信投顧有龐大的分析師團隊,每天煞有介事地分析股票,並做出操作建議。但基本分析終究必須倚賴對未來成長幅度和成長期間的預測,這使得基本分析所強調堅若磐石的基礎,變得不如宣稱的穩固。


相關文章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