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再想一下》從「行為經濟學」看誘因&金融海嘯


2008年9月全球爆發的金融海嘯,一般認為起因於信用氾濫導致的大量次級貸款(如次級房貸),以及金融機構透過資產證券化將次級貸款的高風險,轉嫁給其他金融機構和投資人。一旦次級貸款的抵押資產價格(如房價)開始下跌、違約率上升,由金融機構或投資人持有的資產抵押證券價格便大幅縮水。

原本只有直接涉及次級貸款業務和資產證券化的金融機構受影響,但透過全球化進而影響與抵押貸款沒有直接關係的大型金融機構。大型金融機構的接連倒閉或陷入財務困境,又影響更多企業、國家及個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股市崩盤和經濟衰退因而產生。


從心理學或行為經濟學的層面來分析,金融海嘯當然對總體經濟造成負面衝擊,但由於參與金融海嘯醞釀過程中的每個個體,都有其經濟誘因,所以當每個人理性的追求自己效益最大化的時候,便在無行之中助長了金融海嘯的形成

但其實經濟學家所謂「人是理性的」,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人是自利的」,而這樣的自利並非是完全理性的,只能說是「有限理性」的。每個人都會追求自身的利益,但所謂的利益並非真的是對自己最好的事,而是每個人「自認為」對自己最好的事。人們常常因為看得不夠遠、不夠大而「短視近利」。

次級房代參與者的誘因,鼓勵了這波趨勢:

一、信用紀錄不佳的人,可以擁有夢寐以求的家園。
二、放款人(銀行)可從借貸賺取費用,因而不斷放寬放款標準。
三、投資銀行買下個人抵押貸款,並轉授旗他投資人,從中賺取費用。
四、評等機構發出相當數量的AAA級評等,以賺取更多評鑑費用。
五、投資人購買經過包裝的AAA級「衍生性金融商品」,可獲得比一般投資商品更高的預期報酬。

但上述這些誘因全都是「短多長空」的假誘因,一旦金融體系崩盤,整個過程的參與者都要付出極大代價,代價遠超過他們短期內獲得的好處。


猶如你我都常常貪圖一時舒適而不運動、貪圖一時享樂而不工作不學習、貪圖一時口腹之慾而不節制,我們看似理性的追求一些短期的小報酬,卻不夠理性以至於承擔了長期的大風險

古典經濟學認為,當每個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時,經過「看不見的手」 ( 市場機制 ) 的作用,也會達成總體最佳利益,亦即「對個體有利的對總體也有利」。

但凱因斯之後,經濟學加開始認同:對個體經濟有利的,對總體經濟不一定有利;對總體有利的,對個體經濟不一定有利。例如省吃儉用、不任意消費、負債,對個體經濟而言是好事,卻會造成經濟蕭條;反之,過度消費、信用消費,對個體經濟覺非好事,單卻有助於總體經濟發展。

造成總體經濟與個體經濟目標不一致的原因,就再於人的有限理性,或凱因斯所說的「動物精神」,而這些正是「行為經濟學」研究的重點。


至於支持自由經濟的人會說,發生金融海嘯,長期而言對總體經濟是有好處的,例如定期清理市場中的不良資產與貪腐矇騙活動,所以仍然應該方任市場自由運作,那又是另外一個層面的討論了,而且不會有正確答案的,因為,這就是科學。


相關文章連結

《石油衝擊》時報

海耶克大戰凱因斯

行為經濟學家眼中的金融海嘯

融資融券の基本概念&實務操作原則

《動物本能》動物精神 & 非理性繁榮

正向心理學:快樂適應 & 享樂跑步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